1
纸媒的消亡,有一些现象值得思考:一、报纸要消亡的论调已唱了十年,近年鞋子掉下来,大家终于放心了。二、其实全国有多少纸媒早已是植物人状态,死而不僵多少年了。甚至连“垂死挣扎”都不算,早就不挣扎也懒得挣扎了,以烂为烂,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一份报纸死与活,不在于你是否继续出版,而在于你还有没有影响力。2
现在纸媒里面的人,又是些什么人呢?在纸媒炼成功力的人,分流到了各行各业,新媒体或者营销圈,或者创业,留下的人天天诅咒:要死了、快死了、快要死了、赶快死!纸媒是被媒体人自己咒死的。它出现一个什么现象: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纸媒这样,被连续诅咒十多年,并且主要是被纸媒人自己诅咒。因此迎来一个死亡潮是必然的,只须耐心等待,时间早迟而已。4
问题是,今天,现有环境下,哪个行业没有镣铐?难道惟独报纸?不是这个逻辑。那么,纸媒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在今天开始死亡历程?一般从众的说法,是受新媒体冲击,让国人的阅读行为改变,普遍变为浅阅读。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大嘴巴朱亚的理解:第一,手机捅一刀(被新媒体干死),第二、自己捅一刀(被自己干死),第三、对手捅一刀(被同行干死)。5
辩解。因为任何人死,都是自己免疫力低、任何企业死,都是自己管理不善。6
纸媒被谁干死?是被整个员工的自我屌丝化自己把自己干死的。什么叫自我屌丝化?报纸打天下的的时代是什么时代?是话语权威化和中心化的时代。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是去中心化和时代。报纸存活的本质是什么?本质不只是快,而是权威,而是信任感和公信力。7
那么报社的人怎么就自我屌丝化了呢?90年代做报纸的人,都是文学青年或者说文化人、经历了那场举世瞩目的新旧变革阵痛的一代,所以有情怀,有理想,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立志以新闻报答社会是这一代人的共同理想和人文特征。新闻对生于70年代的从业者来说,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因此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现在呢?现在媒体的从业人员,一律年轻化。年轻化本无不可,但如果是受游戏影响长大、少读书甚至不读书、爱好狭窄而又极其自我的一群人呢?他们,首先会被网络打倒,再反过头来把自己的报纸干死。在内容管理上更有一个很吓人的制度:叫漏稿制度。我就不明白了:如果每家媒体的内容都一样,全国一家报纸就够了,哪需要几千家?8
报社在报纸走向上也有一个怪胎:内容上有婆婆管,而生存上自生自灭(也就办报的资金自己想办法)。以前有过的一句笑谈“自带伙食吃公家”,逼良为娼,也是一种外因。量问题了,它是绝对不会报道的。有奶就是娘,哪里会有公信力和权威性?没有了权威性和公信力,谁还把你当媒体?9
报社对内容制造上舍不得投入,而活得好的媒体,比如《三联》等,为了一篇好稿可以抽几十万经费。试问我们有几家报纸会这么做?一个只产出不投入或小投入的媒体不死才怪。别光眼红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靠内容创新发达的媒体,你知道别人一个节目投入多少吗?太多的报纸简单地找一帮才从大学出来的小孩、一帮廉价劳动力,以低廉的成本和低水平的管理去贱踏行业糊弄读者。有几家报纸有“腕”、更别说“大腕”?在人才上不投入、不培养、不储备,只能得到恶性循环的后果。看看你的竞争对手,大的网络公司一年投入多少?一张收入数亿十数亿的报纸一年投入多少?所以报纸的死亡,跟任何方面的关系都不大,是他们太想死了。什么是报人?至少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至少要求真务实,不要哗众取宠;至少要有良知、正义和底线。好像有了一个足够的理由,就会死得坦然,死得体面。但今天没有理由会给你。(来源:天府新生活)[长思想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