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感官传播的复兴
孙玮
思考框架
与媒介变迁高度相关媒介即讯息
移动数字时代和电子媒介时代的“视觉”
媒介使用直接参与式“在场”
多感官(味觉和嗅觉)
跨学科新思维不同的路径考察媒介
印刷术——复制客体
人工智能——复制主体
麦克卢汉媒介和人的感知认识论的角度
媒介即人的延伸
复兴身体主体
探索智能身体主体,崭新的理论创新场域
柏拉图洞穴理论认识论认识实在
感官排序:视觉听觉触觉
中国哲学:身体即媒介
感官媒介人认识世界的方式
心灵和肉体*魄和身体
无中介
辩论劝服广场演说竞技运动会
吉登斯脱域
研究媒介对人类感官的影响需要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治、经济语境中,放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去考察,而不是仅仅在认知心理学中分析。
印刷的文本和多感官在场(讲故事和听故事),所构建的集体共同记忆是不同的。
“讲故事”:远方和在地过去和当下的连接
新媒体记忆和大众媒体记忆
微观主观小叙事宏观大叙事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讲“自己”的故事和记忆
这种看法未能击中技术的本质、新媒体记忆的本真
多感官融合的记忆多感官的常态和融合
通过媒介技术切割感官感官分离
媒介技术对人类文明的革新、社会关系重组,这些影响该如何去解释?
触觉的在地化的身体的感受地方关系网络被大众媒介所遮蔽触觉感官不再居于重要位置
在地化的意义价值社会经验被大众媒介抹掉
遮蔽了“身体主体”,塑造“意识主体”
“我思故我在”重点在“我思”
在地的即时交流的话语——话语系统
大众媒介感官再造引发的一些问题:
受众调查量化中的“受众”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感官的全球化感知的共同体
虚拟空间成为社会空间的一部分
人类空间:实体空间+想象空间(文本、游戏)
融合革命:之前分离的东西开始融合
网络数字时代的高度互动对话性
“碎片化”?“情绪化”?“众声喧哗”?
不是你在看,而是摄像机的镜头在看,全知全能的上帝
不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的体验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灵韵
展览膜拜仪式的艺术观者和艺术之间专注的思考的关系
电影的“展示感知”分心的感知
媒介感知的变化引起在场状态“分身”的出现
液态的渗透性
传播学的*金时代
媒介对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的大同
QA
01
延森的《媒介融合》
第一维度身体
第二维度大众媒介
第三维度数字媒介
第四维度世界作为一个媒介
皮肤仿真皮肤皮肤是感应感知的人造的感知媒介
元传播:编码符号化——社会交往
石头的例子“石头”编码为符号
02
有人说报纸的衰落(如最近《成都晚报》的关闭)是数字媒介时代报纸赖以生存的地方性知识失效了。也有人类学家项飚提出”附近“的消失。而您刚才提到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是脱离地方关系网络的,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报纸做大做强,地方的文化如何维持和传播呢?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价值。地方文化、知识的建立,小媒介的生存怎么办,所以县级融媒体发展。
担心“附近”的消失,多感官媒介的发展为“附近”的带回提供了极大的希望。如城市读书会(附近关系的连接)、共享单车(身体接触“附近”)。
03
感知在场范畴
自己试图创造的概念。
媒介创造了人类各色各样的、新的感知方式。
04
当下的诸多数字艺术偏向于沉浸式艺术表达,譬如《千里江山图》沉浸展,梵高的光影艺术展,在这些展览中,观看者可以走在巨大的光影之画中,而更新了以往的静观观看方式。在这种看展经验中,感官被彻底调动,不论是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都被要求沉浸于展览中。在这种感官的强烈刺激与体验中,我们是否丢失了以往静观的反思能力,而沉溺于感官的狂欢?如何在媒介尽力塑造感官体验的境遇下,去保持一种反思审美能力?
不能用过去的审美方式来判定现在的不同的展览方式。需要站在当下看新变化。
05
技术的内置,我与媒介的融合,这种融合会不会演变成为唐·伊德所说的人吃了药、药被消化了的一种人—媒介(药)状态?
表面的内置:移动手机、谷歌眼镜、智能手环、大脑芯片
媒介和人为一体的物理结合
第二种状态化学结合酶目前还没有出现
主体感知的互嵌
往期讲座智能时代的媒体融合与传播范式革新信息时代的个人化转向:算法传播的范式革命与价值风险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三个取向用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新闻学学科内涵与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私域流量时代声誉管理的解构与建构新传播的操作逻辑与行动路线图——智媒时代的社会沟通与舆情管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