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十年磨一剑”,我则混成了四年出一书,叹叹!从《国学七日谈》付梓到《绝代有佳人》面世,经过了四年;自《绝代有佳人》上市至《古书中的成都》出版,又是四个寒暑。几乎天天笔耕,也偶尔在纸媒上卖卖“豆腐干”,我真的不算懒惰啊!哪是什么缘故呢?一位资深出版人曾说:“林老师学问好水平高,读者水平也得高才能接受。”原来竟是曲高和寡?窃以为,这并非全部原因。算了,懒得去琢磨了。
感恩(万不得已,我是不爱用这个词的)一切有意无意的机缘,让原本分散而逐渐淡出读者视野的报刊文章(此次结集大都有程度不同的删订)历时一年半终于得以专著的形式集体重装亮相。催生这批文史散文,《成都晚报》副刊部(今已解散)尤其功不可没,而定格《古书中的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团队最为费心劳力。还有不少垂注拙著、关心我本人的朋友,也在此一并谢过!
需要特别声明的还有:《历代蜀王与巴蜀图语》《“成都”作为城市名称何时出现》两篇摘自《九天开出一成都》一书(最近荣获了第三十二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而有所润改,《乘兴来访司马坟》《三星堆人以玉为兵》两篇(节)以前没有公开发表过。
另告,出版社送的十册样书已请责校老师代交给了成都文学院,我现在得以和所有读者一道期待《古书中的成都》的全面上架,反倒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奇妙感觉。
下面是《都江堰报》今日的报道(原文见链接),现转存于此,以见全书之一斑。
我市青年学者林赶秋再推新作
《古书中的成都》
带你遨游古时蓉城
本报讯11月7日,从市作家协会传来喜讯,我市著名青年学者、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林赶秋的新作《古书中的成都》,日前由成都时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对整个中国版图而言,山环水绕的西南蕴藏着一个丰盈的平原,平原上安放着一个深厚的成都,真有一种天造地设的别致与大美。以前的“巴蜀文化”研究,现在的“天府文化”研究,成都都是其最主要的对象。除了宏大叙事、通史书写之外,历代入蜀文人、官员的成都生活细节也值得引起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