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家书从兹绝纪念何白李先生诞生周年
TUhjnbcbe - 2020/11/14 14:5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安全 http://www.wxlianghong.com/
提要:于20世纪中西交融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中国家风的范本意义,可视作20世纪中国教育史独具个性的鲜活标本,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成长史、奋斗史、心灵史的典藏范式。

家书从兹绝

——纪念巴蜀教育名家何白李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

兰永生

何白李先生是20世纪下半叶巴蜀教育界名师、名校长。先生90年出生在四川泸县云锦乡间,0岁那年,先生的父亲在泸州城里立了足,接先生进城读小学。先生父亲95年川南师范学校毕业,时任泸县城南高小学监。年先生四川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在泸州(其间短时康定)从事中学教育(执教英语、国文)。年后,先生任教泸州一中,年初起任副校长。年任泸州师范学校副校长(主持工作),-年,以非中共人士主持校务20年,泸州师范学校(川南师范)百年历史掌校最长。先生主持校务管理,从未放弃课堂教学,毕生执教鞭50年。离开岗位后的数年他实际并未真正退休。98年8月,四川省文办、总工会、高教局和教育厅联合组织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参观团赴庐山访问(来自全省大中小学、幼儿院、中专、职工业余学校的百名教师),先生是访问团里70岁以上的“三老”之一,全省中等学校的唯一代表。由此可见先生在巴蜀教育界的知名度,也可知先生在巴蜀教育界具有较高地位。年,先生西归道山。先生70岁时,夫人病逝,先生为余生自订“两大工程”:义务研读泸州图书馆藏古籍撰写简介以助后人阅读乡邦典籍,建立每月家书制度、编写家庭小报教育引导后嗣。“两大工程”贯穿先生晚年岁月,成为先生最后20余年里的生命主脉。前者,年2月公开出版印行时名《泸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三十种》,后者即为本书。年底,整理编校完《泸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三十种》后,我便动念整理编释先生家书。

何白李家书跨度近20载。先生夫人年冬因病去世,先生以古稀高龄建立每月家书制度:四个儿子都不在泸州,每月先生毛笔致各子家书一封,各家也每月致先生一书。年月7日家书载体创新,《家庭小报》诞生,至年7月终刊。年0月先生口述道:“家庭小报年月7日创办,到年7月共编了7期,到今年0月整整十年。大学生报年9月创办,到今年6月共编了40期。家乡报年8月创办,到今年7月共编了47期。”其实,《家报》不仅有“大学生版”、“家乡版”,年先生叔父自海外归国探亲后,先生还编了多期“海外版”。年月-年月,又不定期编发了数十期《家庭诗刊》,也为家书体裁一种。家书,家报,家庭诗刊,二十载一泻江河,构成不曾断线的别开生面的一部何氏家书。在中国,是否前无古人后无追者?暂不定论。

何白李家书丰富蕴藉、鲜活生动。包涵了致儿孙个人的信、家庭小报、家庭诗刊。家书所载诗歌百数十首(不含年月后《家庭诗刊》),上百篇言论涉及家事、国事、天下事,佳构时现,新意迭出,极难笼统概括。内容有先生的读书、笔记、思考、生活、健身、起居、出游、交谊,有泸州历史人文风物掌故与现实发展、文明进步,有先生想对子孙所说的一切话语,有各地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喜忧动态,有书报推荐,有诗词歌赋,有子孙两代的来信、日记、诗文、书画选登,有谈天谈地谈艺,有谜语游戏,有节日征文,有重大节点号外、增刊、特刊,不啻是一部家庭风采录,一部家史,一部家族史。题材的广泛,内涵的深隽,涉及读书、做人、谋事、创作、伦理,时*、教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学术、历史、文博等诸多领域,而爱与教育是其主脉。父亲的爱,祖父的爱,关于做人的教育,成为何白李家书的主旋律。

何白李家书家风家训个性鲜明。《家庭小报》创刊伊始,先生提出八字家风:和睦、勤俭、奋发、追求;对儿辈从*者冕以三字训诫:清慎勤。请读先生家书原话:

八字家风。年月,79岁高龄的先生如是阐发“八字家”:“和睦,勤俭,奋发,追求。这四句话,八个字,好不好?国有国风,家有家风,风气好,家和国都会兴旺发达;风气一不好,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影响。和睦。是家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千百年来都说“家和万事兴”。我们应当以周总理的八个“互”字作为准绳,衡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是否做到了——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敬人者,人恒敬之。互相尊敬,才能建立永恒的友谊;互相爱慕,才会多替对方着想;互相信赖,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猜疑;互相勉励,在事业上大家都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互相帮助,一切工作就会进行得更加顺利;互让,就更能够增进彼此的情谊;互谅,可以加深相互的了解;互慰,更能增加彼此间的深厚的感情。而这当中很关键的一项是林则徐的名言——“制怒”,控制发怒(最好的办法,是立即离开现场,待心平气和的时候再说)。人在发怒的时候往往会失去理智,有人发怒,我们最好的办法是暂不作声,切莫火上加油,越吵越厉害。勤俭。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传统的美德,超前消费,坐吃山空,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每一件事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而每一时间都安排了一定的事情,这样,时间不空过,再资质差的人,持之以恒,总会有一定的成就。一勤天下无难事,早起三朝当一工。勤能补拙,勤总是有好处的,一切成功者,都得力于一个勤字,人休己不休,人睡己不睡,别人三十年才能作到的,我十五年就办到,那就非要加倍努力不可!俭,不是一个钱也不用,而是当用则用,要用在刀口上,决不乱用,决不浪费一分钱!用钱要有计划,量入为出,绝对不允许在家庭消费上出现赤字!还要永远记得这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奢侈生活的人,往往会作出一些甚至于伤风败德的行动,戒之,戒之!奋发。开三有一句名言“向今天挑战!”能提出这样的口号,说明他是一个奋发有为的人!人,不能苟安现状,必须随时奋发,以改变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人,很可能是一个小圈子里的人,但也很可能成为大范围的人。这就看他能否奋发和奋发的程度如何而定。能够拼命地干,不死总要出头。能够不怕艰难,不惧险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认为困难当前,正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就要有这样奋发有为的精神,才能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地来。南洋老人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我们应当高高举起南洋老人的旗帜,走出我们自己的天地来!追求。人,生存,总该有一个目的,整个人生便是为了追求这一目的的实现而努力。人,总该有所追求的。无所追求的人,只求生存,只求温饱,或者只图穿得好,吃得好,当个高级消费者,这都只能是一般人的生活,说不上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一个人能够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前进,才能逐步升入更高的境界,建立更大的事业。学生时代,有条件读书,有条件升学,走进最高学府,便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进入社会后,我们追求的目标,便是尽量发挥我们所学的能量,在自己能够占有的天地里,干出一番像样的事业来,那便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一家的人,个个都能如是和睦、勤俭、奋发、追求,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好的家风,获得家庭的快乐,也会给周围带来很好的影响,给国家带来莫大的好处。”

三字训诫:清慎勤。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的四个儿子年富力强,勤勉敬业,均在各自行业走上了责任岗位。年6月,先生“给作官的人提出三个字——清慎勤”。有云:“清慎勤,语出《世说新语.德行》。这本是老话,但编者觉得也同样适用于今天。清,廉也。为*清廉,常用在一起。分开来:清,指明辨是非,包拯、海瑞,世称清官,即以其能为民作主,按法律办事也;廉,指查访,要向民间了解情况,又指有分辨,不乱要一个钱。统言之,要查清问题,更不乱要钱,所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者正是。慎,这是三个字中最重要者!一慎什么事都好办。慎言,慎行,特别要慎独。只自己一人在时,都不乱来,那就好了。待人接物都要慎重,不应轻举妄动。勤,一勤天下无难事,手勤脚勤,许多事自然可以办好。坐着不动,一事也干不成。在诸多的勤当中,不要忘了勤于学习,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勤于读书看报更要成为日课。”

何白李家书昔年走向社会。早在30多年前,何白李办家报育后人的事迹,曾为成都《成都晚报》、上海《报刊文摘》、北京《工人日报》等十余家报刊公开报道。这里,必须要谈到泸州同乡前辈学者龙必锟先生,他是何白李先生年代执掌泸州一中时的学生,《成都晚报》资深记者,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他是何氏家书的第一个家外读者,让何氏家书走向社会第一人。龙先生年2月3日发表于《家庭与生活报》头版头条的《家庭风采录——何白李老人和他的家庭小报》有云:“北齐颜氏有《家训》,清代曾氏有《家书》,而当今何氏则有《家报》,若论知名度,何氏自然不能与颜曾相比,但其创新精神却大大超越古人,且为当今罕见。”着眼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及家风养成、承传与弘扬,30多年前龙先生研读何氏家书后有九项内容归纳(.试一试,闯一闯;2.三项习惯与三项能力;3.读书重要,读人更重要;4.现代人要学好外语;5.呼吁重视音体美;6.从周末旅游到世界地图;7.王文安家庭奖学金;8.既擂战鼓,又敲警钟;9.敦促第二代关心第三代),有心的读者,可查阅昔年报纸。

我今捧读何氏家书,如下六点给予我重重心灵撞击:

先生的清醒与睿智。长辈对于子孙的无私的爱,可以说是人间普通的人性温情。而在物质以外,长辈的爱能成为子孙最珍贵的灵*记忆者,则非一般长辈能够办到。翻开何氏家书,就是翻开一部智者对于子孙的爱的教育的宝典。年2月《家报》50期,先生以春秋卫大夫遽瑗(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典故为引,办家报《知非特刊》,有云:“知非非易事也!”想想一位77岁的老人,能不敬仰先生的清醒?翻开年近90岁时先生口述的那些诗刊残页,我不能不服膺于先生的睿智,先生终其一生的自省自警,终其一生的自觉的回头看,全化作纯洁天然的汩汩清泉,滋润其子孙,滋润后来人。

先生的教育思考。年2月7日先生撰《家庭小报39期回顾记》强调“四读”(读书、读人、读诗、读外语),有云:家庭小报在海内外亲人的大力支持下,本期满四十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夫子自道学习历程和在各阶段所达到的思想境界。从十五岁开始认真地自觉地学习算起,到了三十,便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思想体系,树立了自己的思想作风和生活习尚,有所树立了。到了四十岁,则智慧更高,不致于轻易为错误思想所迷惑。到了五十岁,便能充分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而能顺应自然地发挥自己的智能和长处。孔夫子已经这样作了,我们也该努力这样作。开字辈的人,全部在从四十走向五十了,更该努力作到“不惑”和“知天命”的境界。我在39期《家庭小报》里反复强调的读书、读人、读诗、读外语,今后还要强调。读书是指已经印成铅字的书(包括报刊),读人是指读社会,读尚未写出来的一本大书,这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人——这是一部最艰深最不容易读懂的书!从我们一生下来,投到了这个人间,便遇着这个问题,先是认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进幼儿园,进学校,入社会,这个读人的问题,便愈来愈复杂,愈要认真对待了。我们一生事业的成败,首先是取决于读书,看自己有无一定的文化水平,而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读人,是否懂得人,是否懂得如何团结人,搞好应当努力搞好的工作。读书读人,二者不可偏废!其次读诗,读外语,是在读书读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诗是最高形式的书,孔子删诗书,定礼乐,首先提到诗,因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以陶冶性情,提高人们的生活境界。“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而外语则是在读中国人以外,读外国人所必须掌握的工具,必须花大力气,用功夫去对付它,去掌握它。南阳老人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我们,能够远适异域,独立打出一个天下来,便因为他掌握了外语,而且是几门外语。泸州也深有所感。要是当年我的父亲没有督促我学好外语,我今天对外语也恐仍然一无所知。王朝闻一直等到朱光潜翻译了《拉奥孔》这部世界名著,他才读到了这部书!假如他懂外语,他不是早就读到了吗?外语之不可不读也如是。

在我看来,这已非一般意义的谈读书,不仅有生命体验与实践体会,更有胸襟与视野。心有灵犀的读者,大可自此管窥何氏教育理念之一斑。先生关于大、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的系列思考,宏阔而细腻,高韬而点穴,于此文难以一一细说。

先生给予百年教育的启示。管窥百年间中国教育,何氏家书呈现给我们独特的向度与维度。首先,家书提供了今天观照百年中国教育发生发展曲折历程的向度。自90年川南师范学堂成为四川第一所新式学堂,9年先生令尊(何连城先生)考入川南师范学堂,年叔父何尔玉毕业于该校,稍后堂兄何儒林也考入该校,到-年间先生20年执掌该校。哲嗣何开四曾在泸州五中指教9年(-),何开四之妻谢芝蕙数十年从教。百年间,先生及其令尊、叔父、堂兄、子、媳、侄孙,从事小学、中学、中等师范教育(叔父海外从教不论);先生的子孙-年前后分别接受小学到大学教育,读书与教学,参与、涵盖了百年间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体验。由泸州而川南,而四川,而中国,而海外(孙女留学英国),此一向度堪值体味。经由何氏家族五代人的读书求学历史,可去印证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宏阔背景,可去追问诸多环节及细节问题。其次,何氏家书给今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维度,即是审视百年中国师范教育。由川南师范出发,考察四川乃至中国百年师范教育。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百年间师范教育与近现代中国民智开启,与不同时期社会革命关联至深,不同时期社会鼎革的风云人物似乎大多曾经接受各类师范学校培养,似乎可说,师范学校在大时代背景下因缘际会,或许事实上成为了社会革命之领袖、推动者及其主力*或生力*的摇篮,或孵化器。晚清以降,直至20世纪末梢,中等师范教育对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时代进步、文明演进,扮演了不容小觑的历史性角色,担负了无与伦比的基础性功能。这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历史现象,又是非常有趣的多维度的视角,颇值有心者深入考察追问。再次,综观先生教育理念,美育贯穿其中,与蔡元培美育思想一脉相沿。科学教育和美感教育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核心。于“五四”激荡的社会风潮中,蔡元培着力倡导美育,提醒提倡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僻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何白李十分赞同并终生奉行之:经由美育可以养成一种宁静而强毅的精神。不仅如此,何白李还特别强调诗化教育的审美熏陶。时光流逝,我们可以从先生后嗣身上读懂此种家风的养成与光大。

先生的创新精神与时代脉搏聚融。经由何氏家书,我读到泸州何氏晚清以降的百年家族奋斗史。既见家族人物在百年滚滚洪流中的种种轨迹与作为,也见时代波涛给予家族五代人的不可抗拒的影响与印痕。家族史见时代缩影,家族史证时代浪潮与风尚。其实不止百年,有文献记载的泸州何氏第十一世祖、清中叶泸州地方知名学者何飞凤(-,乾隆九年举人、官安徽和州州同、以书法名世,辞官返乡以著述和教育泽惠乡梓)以降,何氏后人近百年隐于农耕,繁衍生息,念念不忘诗书。泸州城东40里,云锦山下,何家世居老宅之旁,乡野农田世称“文必兴”,乍听莫名。似偶然,实必然,是寄望,又期许。终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先生孙辈中的一颗慧心敏感到祖先遥远而亲近的呼唤与指引,“文必兴”遂在家族四代人中产生强烈共鸣。我至今甚为惊叹30多年前龙必锟对何氏“创新精神”的激赏,无疑画龙点睛。我还看到,何氏家书不仅从这一点上超越了古人,更要紧的是先生与时俱进,紧贴祖国的历史人文,生活的时代色彩,熔铸了自己毕生的读书读人读史、得与失、实证与思索、时间与智慧,还联系了百年间何氏家族从先生祖父开始的奋发与进步,将历史、现实、个人、家族、国家、世界、人类命运融于一炉。先生思考最多最深的是晚清废科举以降的中国教育,从幼儿、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变革以及价值评估等诸多问题。先生未因偏于巴蜀小城一隅而妄自菲薄,而是秉承五四精神,心怀天下教育,一以贯之,长而思之,乐此不疲,这便是一代教育家的宏旷器识、开张胸次、坦荡襟怀,既紧握时代脉搏又与时代保持足够距离的独步风神。清末民初,从先生的先严伊始,到先生的孙辈,五代人,百年间,海内外,何氏家族薪火传递的读书、教书、办学、办报、办刊、编辑、著述,乃至企业管理、技术革新、商业贸易等等,业涉多行,学跨中西,既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又广猎西洋文明亮光,于20世纪中西交融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中国家风的范本意义,可视作20世纪中国教育史独具个性的鲜活标本,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成长史、奋斗史、心灵史的典藏范式。这是我拜读、整理、编释何氏家书过程最突出的体验,也是我撰《何白李先生年谱》动因。

先生的赤子之心。30年前有幸拜识先生门下,之后,我内心不时追问:夫人去世之后,先生何以古稀高龄而意气风发,读书著述,青春昂扬,赋诗编报,与子孙凝心聚力,深广交流。30年来我始终未能找到自己信服的答案。整理家书过程,走进先生心路历程,靠近先生灵*,逐渐忆起先生昔时讲过的俞曲园春在堂故事。道光三十年(),俞曲园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诗对,咏落花而无衰败之气,深得曾国藩激赏而成进士。36岁退隐后,接踵而至的家庭灾难,夫人去世后的27载,曲园坚强面对,倾心门人,教导孙子,潜心著述,《春在堂全书》皇皇巨著泽惠后人。盖源自“花落春仍在”精神贯穿曲园一生,支撑着曲园晚岁的教育与学术生命。天行健的生命情态,自强不息的精神气场,与毕生凝聚的文化遗产,仍如春天之恒久常在。由此渐懂:俞曲园辞世三年之后降生的先生,一直都在效仿先贤。先生少年失怙,青年艰苦求学,壮年国家板荡,晚年子失妻别,遂以道边苦李自况,怀赤子之心而初衷不改,朴素自然而青春勃发,素志不拔而愈老弥健。让后人在他辞世近20载后,见到他晚年的“两大工程”:《泸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三十种》与洋洋数十万言何白李家书。先生的近百年人生,既精通英语,漫涉欧洲文艺,又深浸传统文化,西学与国学互补,锻铸了先生的学问根基,中西合璧贯通于先生一生的教书育人与立身行世。何氏家书无疑是沐浴了五四新文化时雨新风走向新纪元的一部世纪老人的心灵史。读何氏家书,无世俗附会,无江湖应酬,无人际谋算,无人情敷衍,无功利考量,不见怨天,不见诅咒,不见诉苦,不见责备,不义愤填膺,只见慧心、爱心、平常心、赤子之心,全是老人以天然童心对子孙的语重心长。以此,先生成为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经典传唱人。

先生的儒者仁德。身处中西交融的激剧变革时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峰的儒家思想,先生有着深度的探究、深刻的理解、深入的践行,儒家思想是先生终生不渝的精神皈依。先生既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的理想关怀,又有儒者的仁德实践,是真正的儒者。先生终生信奉、向往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其精神的故乡。“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君子怀德”(《论语》)“君子以德”(《荀子》),先生将道德放在立身行世的最前面,自觉终生肩负起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君子怀刑”(《论语》),是心存法禁;“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论语》),儒家之德的核心要义弥漫于何氏家书。君子怀德,即心存仁德,仁者爱人,仁莫大于爱,孔子之后中国人说到仁,一定包含着爱。儒家经典作家对君子仁德的核心理念,家书里随处可见。于何氏家书,我们读到了先生一生的心智与德行。何氏家书,通篇荡漾着“君子之德风”(《论语.颜渊》)。先生以一生的光阴,九十余载如是,孜孜矻矻,坚定践行,知行合一,以身示范,亦柔亦刚,让儒家的仁德之风吹拂子孙,吹拂门生弟子,吹拂周围的人,实现君子“蹈仁义而弘大德”(魏征)的人格理想,终成先生博大的普世关怀,无疑已经成为儒家思想承传过程的新形态、新境界,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彰显儒者人格的一种时间力量。

蜀山苍苍,蜀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整理之初,我意欲寻章摘句,作语录式提取;一旦拜读深入,我迅速修正了自己的错误。若非原滋原味,则见不到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先生,见不到先生的气骨庄严又诗性温情,无异于佛头着粪,亵渎先生高洁的灵*,玷污先生的朗月清辉。何氏家书,皇皇巨著,宏博,伟哉。我拜读甚浅,愧力有不逮于先生思想之全面精准阐发。而今忝笔,仍无异犬尾续豹。我的勉力而为,乃企图帮助读者迅速概略了解何白李家书宏旨。

如兹面目,何白李家书,海内孤本乎?绝版乎?或为绝响。

瞻仰先生百年人生,试分四个阶段:90-年,小学到大学,求学读书;-年,中学教学和教育管理;-年,执教泸州师范学校,主持泸州师范学校校务管理;-年,生命不息,读写不止,致力于研读古籍,撰写评论,六载不断,以家书、家庭小报、家庭诗刊教育引导子孙,十余载长乐不倦。先生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不倦,陶冶性灵,笔耕不辍,下笔有神,雅俗共赏。青少年伊始,先生广泛涉猎文史哲美,尤情有独钟中国诗书画棋,雅正高华的价值取向,敏捷深邃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科学也浓厚兴趣,沐浴五四新风,崇尚科学、民主、自由,又对中华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体系、文化艺术、美学怀有浸润骨肉的研读与阐发,堪称渊博自在而激情淳朴之通人。先生作诗作文,崇尚气骨与雅正。正如已故蜀中著名学者*稚荃论巴蜀名宿向楚诗时所云:“于古今人诗,绝无门户之见,甚严雅俗之分。尝谓雅在字句者易得,雅在气骨者难求。俗在字句者可医,俗在气骨者不能救。”先生之诗文,朴于字词,雅于气骨,天然唯美,抒情纯净。先生之做事做人,一如其诗文之雅正高华。今天,先生晚岁20余载心智呈现为《泸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三十种》与《何白李家书》,是他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可以看作他毕生的心血,一个世纪的思考,沐浴五四风潮走来的那一代知识分子至洁至淳的最后奉献。设若,以后能见到先生更长时间跨度的遗墨,读到先生四个阶段里更多的言论、诗文、笔记、日记、书信,先生的形象无疑将更加丰富丰满,先生的遗产将更加博大精深、恣意汪洋。

钱钟书云:“哀乐虽是私情,文章则属公器。”我深信何白李家书之“私情”,一旦面世而成“公器”,必是高山景行,洪钟大吕。

值何白李先生诞生0周年,以兹纪念。

是为何白李家书整理后记。

年0月于成都仰莽斋兰永生谨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书从兹绝纪念何白李先生诞生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