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苴却砚的历史三重现苴却砚第一人
TUhjnbcbe - 2020/11/14 14:51:00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重现苴却砚第一人

罗敬如

石雕艺术家罗敬如

杨超先生亲自题字

“金石行家”

被人们称为雕刻石材的

“活字典”

被行业内人士誉为

“新品苴却砚之父”

重现苴却砚第一人

苴却砚再次重见天日

苴却砚再次重见天日时,历史已经走到了年。客观地讲,苴却砚的重新开发、研制有两个原因是主要的:

其一,攀枝花建设的飞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对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攀枝花地区成为重点工业建设区。随着攀枝花建设的飞速发展,这一地区原始的封闭状态真正被冲破,交通获得极大改善,与此同时,*治、经济、文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起来。这一巨大变化,为苴却砚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二,罗敬如先生对苴却砚石产地的苦苦寻觅是苴却砚重新开发,获得新生的直接原因。

罗敬如先生生于年,家中贫困,自幼离家靠学艺、卖艺为生。30岁后以教书为主要职业。罗先生酷爱艺术,尤擅石雕,其作品有的获省级奖,有的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有的被选送出国参展。罗先生嗜石如命,20世纪50年代初自愿要求到条件艰苦但石源丰富的四川山区工作,40多年来,致力于该地区的雕刻石材的开发利用,被人们称为雕刻石材的“活字典”、石雕艺术家。

罗敬如先生

年,罗敬如先生在民间发现了一方古苴却砚,为其石质和石眼的特色所吸引,当即买下收藏。此后又在民间收藏到一方石质类似的苴却石砚。罗敬如对收藏的砚作了进一步的观察试磨,证实这两方砚石质较好,细腻而不滑,石色青黑灰泛紫,属上等砚材。最引人注目的是石眼。其中一方砚长约30厘米,砚额刻有二龙戏珠,石眼色绿偏*,形不太圆,有破损,但仍能看出有睛有瞳。另一方砚未雕图案,为正圆带石盖盒砚,直径约20厘米。上仍有石眼若干,由于剖面不正而石眼呈椭圆形,但外形均匀,轮廓清晰,色亦绿偏*,但有心有环,层次比较分明。显然制砚者完全忽略了石眼的存在,未做任何特殊的加工。这样的石眼只有端砚石眼可与之媲美,很有开发价值。罗先生知道,这一带地区各种石材极为丰富,且由于这些地方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文化不发达,许多雕刻用的石材未能很好的利用,因此开发潜力很大。在这一地区连续发现两方类似的石砚,推知其石源产地离此不远。于是便产生了到砚石产地踏探的强烈愿望。再细致打听,都说此砚在这一带时有所见,但不知产于何处。从收藏到的石砚看,显然不是近期作品,可推知大约已经较长时间没有生产此砚了,这就增强了罗先生寻访石源的兴趣和信心。然而多方打听,致力寻找三十余年终未能找到石源产地。

罗敬如发现的两方苴却古砚之一

罗敬如发现的两方苴却古砚之二(正面)

罗敬如发现的两方苴却古砚之二(背面)

多方寻找喜获石源

年,罗敬如受聘于攀枝花市工艺美术公司做顾问,在此期间,经多方打听,从攀枝花市文管所的一位同志那里得知他收藏的石砚为苴却砚,而后初步探明苴却石就产于攀枝花市境内金沙江边的陡壁悬岩之中。罗先生大喜过望,遂与学生余文香、儿子罗伟先等人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查寻访,又经钱秉初的儿子钱必生先生指点、引路,终于找到了石源,取得了样品。著名作家李林樱女士在其《砚痴传奇》一文中讲到罗敬如先生寻找苴却石源的艰辛经历时说:“在涛声訇然的悬崖绝壁上,巨大的砚山终于被他们找到了……激动中,罗敬如涕泪交流了。”(载于《攀枝花文学》,年2月)。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寻石过程被台湾一家刊物称为“上穷碧落下*泉的苦苦追寻”。罗氏父子及其学生后来多次在砚石产地取样、查勘时,当地人仍不知此石的用途。他们看到一些农舍的院坝里、房顶上、甚至墓地里散落着苴却石时流露的狂喜和惊异给当地村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村民们亦回以他们同样惊异的神情。

经过无数次的查勘、采石选料,在罗敬如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苴却砚重新开发的研制工作。在对采回的各种苴却石样品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更加高档的新砚材,这种新砚材与旧砚材相比具有如下重要特点:

(1)新砚料之眼石石眼极好,品位极高。旧砚料之石眼色泽绿而偏*,多褐斑,许多石眼外形不正圆,石眼小,直径超过2厘米的很少见,大多石眼有睛瞳、有环,但有晕者很少,环有的不规整,糟眼较多,睛瞳也不够有神采,质地亦不够晶莹纯净;而新砚料之石眼品质纯净高洁、晶莹如玉,色碧绿,有翠玉光泽。外形正圆、轮廓清晰者占绝大多数。石眼之睛、瞳、环、晕均有,尤其晕均匀自然,有的还有彩。晕环相间相生、层次分明又彼此晕渗,有如描画晕染一般,故看上去极富神采。其心睛有黑、白、*、褐、金诸种,其晕、环有蓝、褐、*、白诸色。直径大于2厘米者较为多见,3—4厘米亦能找到。苴却砚之石眼从此打破了端砚石眼的一统天下,而跃居榜首。

(2)新砚料石质更为细腻润泽。新砚石比旧砚石硬度稍高,结构更为致密,更为细润,更具贮墨不涸、发墨不损毫之优良性能。

(3)新砚料石色紫黑沉凝,黑中透紫,观之润泽凝重,抚之腻而不滑,而旧砚料为青黑偏灰色,观之略有“枯”的感觉,抚之稍燥。

(4)新砚料之膘石石品花纹更为绚丽丰富,尤其是绿膘、*膘、玉带膘等,品类繁多,各有千秋。其中“墨趣膘”“火烙膘”“青花膘”“鳝鱼*膘”“冰纹膘”“金睛绿膘”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旧时砚工偶尔利用新砚料中很薄的绿膘刻制花纹,制为砚盖,不用以制砚。其原因有二:其一,如前文所提到的,当时的雕刻工具较为落后,只能制作硬度低的旧砚石;其二,当时对砚的石质、石眼和石品花纹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对石眼和石品花纹的审美价值几乎视而不见,因此,未能对新砚料产生兴趣。使其长久沉睡于金沙江畔。

在罗敬如先生的指导下,攀西地区的一批石雕爱好者(大多数为罗敬如先生的学生)聚集起来,进行苴却砚新品进一步的研制,其间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帮助。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研制出了一批题材广泛、造形新颖的苴却砚新产品。如,历史题材的有“太白醉酒砚”“东坡游赤壁砚”“曹操渴贤砚”等;神话题材的有“女娲补天砚”“九色鹿砚”“山*砚”“飞天砚”“反弹琵琶砚”等;传统题材的有“二龙戏珠砚”“龙凤呈祥砚”“九龙砚”“七星伴月砚”等;还有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为题材的,如“蟹趣砚”“龟珠戏砚”“残荷青蛙砚”“蜻蜓点水砚”;还有诗情画意方面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云中君”“竹影摇月”“夜泊枫桥”等。这批新砚具有较强的罗氏工艺的风格,既继承了民间雕刻细腻夸张的特点,又讲求主次关系、虚实效果,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神韵,熔中国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了新的一派风格,体现了较高的工艺价值。

苴却砚的重新面世,很快受到国内外行家的好评,在文房四宝行业、鉴赏家、收藏家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外数十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均有报道:

——年8月,罗春明、罗润先、罗伟先携20余方新研制的苴却砚在成都举办了苴却砚观摹会,受到四川省书画界、新闻界及有关专家盛赞,省内各报予以报道。

——年11月,攀枝花市苴却砚厂杨天龙先生带几方苴却砚样品到北京,经文化名人、专家鉴定“佳砚美誉动京华”。方毅、溥杰、启功、千家驹、*胄、董寿平、杨超、白雪石、刘炳森、范曾、刘演良、郑珉中、王遐举等名人、专家纷纷题词,对苴却砚赞叹不已。

——年12月8日,攀枝花市苴却砚厂研制的方苴却砚(其中绝大部分为罗氏三兄弟的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常务副会长主持开幕式,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名誉会长方毅先生为开幕式剪彩,在京的许多著名书画家、鉴赏家出席开幕式,首都各报予以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展出盛况。

“新品苴却砚之父”

罗敬如先生一生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广泛赞扬。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人民日报》《文摘报?文史人物》《文摘周报》《成都晚报》《攀枝花日报》及中国台湾的《大陆之旅》、中国澳门的《澳门日报》等媒体先后报道过罗敬如先生的事迹。在国内外众多介绍苴却砚的文章、电视节目里,罗敬如先生是必然提到的重要人物。

年罗敬如先生积劳成疾,脑溢血复发,因医治无效于攀枝花逝世,享年77岁。

消息传出,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多家单位和部门发来唁电。在他的追悼会上,有这样一幅挽联,是对罗敬如先生一生的一个圆满的诠释“执教五十载唯诚唯信无怨无悔传授艺道求解美学以品德服众以才智塑人流芳百世桃李满天下;从艺六十年求真求新有情有境研琢彩石开发苴却因天然成趣因工巧至奇功在千秋口碑遍攀西”。

年中秋,时任攀枝花市常务副市长的聂泽洪在《苴却砚精品选》一书的前言中语重心长地写道:“我们尤其怀念已故的石雕艺术家罗敬如先生,他为寻找到石源和苴却砚的重新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行业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罗敬如是新品苴却砚之父。

“金石行家”罗敬如先生塑像

附:罗敬如雕刻作品

为外贸提供广交会展品:《如意梅花》糖缸

为外贸提供广交会展品:《孔雀》花瓶

罗敬如雕刻的苴却砚《荷塘清趣》

《长征组雕之一遵义会议》

这件作品采用圆雕手法,雕刻精细。大树下歇息的马匹,或立或卧,表明会议举行了很长时间;走廊上的士兵行色匆匆,传递了会议的紧张气氛;透过一间屋子的窗户,还能看到一群人坐着开会。

《长征组雕之一红*过老山界》

《长征组雕之一红*过雪山》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苴却砚的历史三重现苴却砚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