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波律师
法学泰斗江平先生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民族如此,个人也如此。逆境给了我沉思与回顾,使我更能以正常心看待一切。人生应当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活,年12月生于贵州息烽县的陈波被江平先生点醒。从年7月,他作为选调生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从事公安工作,先后担任过驻乡民警、巡逻民警、县公安局秘书、县委秘书等。年,调入市委*法委工作。因为陈波一直怀有当律师的梦想,为了圆这个梦,他放弃了*法委工作的“铁饭碗”,走上了考博士、做律师的艰难之路。
感谢人生,让我学会了坚强
陈波出生成长在贵州息烽县九庄镇的镇上。父亲是磷矿矿工,长期生病在家,后来自学中医,晚年开了一家叫“永川堂”的小诊所。母亲是区供销社职工。养育了三个子女后,他们现在都老了。作为长子,陈波对他们的苦心深有体会。
陈波的父亲因工伤长期生病,有十余年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后来才逐渐好转。陈波从小就目睹了父亲苦学苦钻民间中医处方的很多细节,正因为父亲的苦学经历,也给陈波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造就了他坚韧不拨的性格。任何事情,唯有不放弃,持之以恒,才能成功。有时候,陈波的父亲为了学到村民家的“单方”,他呆在村民家一个月,并用自己的好药方才换得。每每想起父亲,陈波总会感谢他,父辈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在陈波之后的工作中起到很大的榜样作用。同样,陈波也特别感恩母亲,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她一个人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在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主要依靠母亲承包供销社商店卖百货养活了一家人。“她性格中的无私母爱、顽强坚韧、勤俭节约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至今我还保留着我在县城租房读高中时,她送吃的东西时给我留的20余张小纸条。”母亲用她一个人的肩膀和智慧,在贵州贫瘠的土地上供养了三个大学生,实属不易。也正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才让陈波更加的理解自己的父母亲。
陈波(右一)与家人合影
在九庄读小学时,陈波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位叫明生华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复员*人,对我很是关心,使我喜欢上了文学”。初中期间,陈波的各科成绩都比较稳定,总分基本在全校前三名内。年,陈波以高分考入了县城息烽一中。读高中时候,当时才17岁,一个人租房住,自己买菜做饭,安排学习。“我在高中遇到的老师是教过我父亲的*有余老师,他教语文。我的文章经常被他在班里朗读。”陈波动情的说:“正因为在小学、中学、本科、硕士、博士都遇到了很好的老师,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这个职业对学生命运与前途的重要,遇到一个好老师真是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也正是在人生路上幸运遇上很多好老师,让陈波在今后的律所管理工作中时刻要求自己扮演好一个“老师”角色,对实习律师、年轻律师始终用老师的要求与标准去对待这些刚入行的学生们。
高考时,陈波就下定决心非西南*法大学不读,非法律不读。结果考上了贵州某大学法律系,他没有一点犹豫就放弃了,转身就开始准备第二年的高考复习。在同学眼里都不理解,当时,一个县一年就只能上十几个大学生啊!但陈波的母亲毅然支持了他,这让陈波非常感动,没有母亲的支持,也许生命的历程将由此改变。第二年经过紧张复习,陈波以5分之差没有上理想的学校,而上了“成都理工学院”社科系,学习“马哲”专业,愿望没有完全实现。但是,母亲却告诉陈波,“不要轻易放弃,一家人都相信你!”。正因为如此,在大学期间,陈波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喜欢的知识。当时,充斥大脑的是“我要抓紧,我要成功”的意念。大学下来,他没有看过录像、也没有谈过恋爱,却看了很多书,记了一箱子卡片;他参加学校合唱团、担任学校广播台记者站负责人、院报、系刊编辑;他骑自行车独自走了四川的几大风景区,进行游历采风。也写了数百篇新闻稿件,还有十几篇在《成都晚报》等报刊发表。毕业前一年,陈波怀着心中的法律梦报考中国*法大学,但由于缺乏法学基础,复习不得法,没有考上。但这颗法律的种子,已经在陈波的心里扎根生芽。
生活是条分叉路,书生成了警察
年大学毕业的陈波下定决心:回家三年,安顿好家人,再考研究生走出贵州,三年陪护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恰逢中央组织部、公安部在全国选调一千名优秀大学生下基层,三年后进入(区)县公安局*委班子。陈波经过考核回家乡成为了一名警察。此后,陈波被分配到贵阳市很边远的开阳县公安局花梨乡派出所,从基层的工作开始干起,开始了在乡、县、市后又村级单位长达10年涉及数个工作岗位的公务员经历。
花梨乡是个在大山中的边远乡,所里民警包括陈波在内仅四人,条件特别艰苦,乡镇食堂一星期吃不上一次肉。派出所所长李健是当地人,工作细致,做事讲策略,脾气温和。在他的带领下,陈波徒步走访了花梨乡很多村寨,学会了做农村公安工作的一些方法、掌握了公安的一些业务知识,还办理了几起盗窃和伤害案件。陈波写的治安分析文章发表在县公安局简报上,得到了领导好评和同事赞扬。最底层的工作帮助陈波培养了“实事求是、面对现实”的心态,完成了从一个书生到一名警察的转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成为你自己。这是陈波在做基层乡村警察时最深的感触。
四个月后,县公安局调陈波到“”当巡警。陈波努力工作,参与破获了余起治安刑事案件,写了很多简报和调研文章,登过《贵州公安报》头版,获得过全市公安论文三等奖。年底,开阳县公安局新来的局长把陈波调到办公室做*委秘书。新来的局长和*委都是近60岁的老公安了,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幽默的人生态度、超强的组织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都让陈波很是佩服,更是受益匪浅。随后陈波被调入县委办公室工作,作为一位县委副书记秘书。年上半年,被列入县某局副局长考察人选。但是,陈波参加了贵州大学研究生班的入学考试,并被录取,主动放弃了参与考察机会。在陈波的骨子里一直在告诉自己:我要读书,我要学习法律,我要做律师!
在“贵大”读书是很享受的,工资收入稳定,同学相处融洽。陈波开始认真地接触民商法,知道了法学家江平老师,也知道王泽鉴、王利明、杨立新、李开国等名家和大家,并对兴起的商法学产生了兴趣。那时候陈波整天的事情就是看书,想把毕业后的时光补回来。并在省市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小文章。导师钟蔚华是主要研究保险法的,陈波还参与了他编写的《保险法适用大全》一书的编写和组稿工作。硕士毕业论文是《论精神损害赔偿》,答辩顺利通过。
年研究生班结业后,他毅然地选择了在贵市委*法委工作。在市委*法委的整个工作期间,工作局面大、复杂程度高、突发性事件多。陈波是市委常委、*法委书记的秘书,*法委书记又兼公安局长、贵阳武警的第一*委。*法委的工作范围又加上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同时,由于主要领导是一位工作有魄力、有方法,公正、实在的领导。这里给陈波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秘书岗位工作4年期间,他吃住都是在办公室,并乐此不疲,感觉自己的工作能力、眼界、社会经验、文字能力都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工作期间,陈波喜欢读书,特别是读法学家江平的书。江平先生在《〈江平文选〉自序》中的话:“上苍总算是‘公平’的。年以后,给了我整整22年的逆境,又给了我整整22年的顺境。逆境给了我磨难和考验,使我更能以平常心看待一切,我喜爱的一句格言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民族如此,个人也如此。逆境也给了我沉思与回顾,使我更能以正常心看待一切,已经没有什么可迷信的了,我喜爱的另一句格言就是:‘只向真理低头’”。这样的语言对于当时经历了一些事情,还有许多彷徨的陈波来说影响是很大。他感觉江平先生一定是那种大气磅礴,光明磊落的大师,决心考江平先生的博士,并做好了以实力取胜、作先生合格弟子的想法。正在这个时候,陈波经过公开竞争,被任命为维稳处的副处长。为了考试,陈波决定要下大决心,放弃了任职。到修文县一个贫困村扶贫,边读书边准备考试。
事半功倍,在逆境中出博士
凤联村是修文县六桶乡的贫困村,农户年人均纯收入约元,除去天灾人祸等不可测因素,该村村民年终的节余平均每人-元左右,全村贫困户约占总户数的一半。
下到村后,陈波的思路是工作考博两不误。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他才意识到自己对村民来说是很重要的。陈波给村民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这正是回报社会和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一到村子,陈波就费了一番心思,在了解全村基本情况和制约发展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也经过一段时间在工作实践中的摸索,陈波决定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初步形成了“抓素质、抓基础、抓项目”的三抓思路。贵州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要付出的辛劳更多,努力做事半功倍的事情,但有时还不得不做事倍功半的努力。陈波说,这个地方有许多需要发展的基本东西没有解决。水、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本公共服务均很落后。下一代教育更要解决。
在异地他乡的偏远农村,陈波一呆就是1年多。在这段时间里,凤联村发生了可喜变化:陈波在这片落后的土地上协调修建了总长10余公里的凤联村乡村道路一条;总长4公里的乡村水泥便道一条;总长1公里的灌溉水渠一条,建设了一座移动电话基站,村里说这是“三龙一塔”。还修建了村拦河大坝和排洪沟,给村里免费申请购买了门移动座机电话,结束了不通电话的历史;此外,争取了80个对口帮扶贫困生的名额,帮助贫困家庭实现脱贫。正是因为陈波的工作思路切合实际,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凤联村的扶贫工作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当地村民和领导的夸赞。这段经历也成为陈波人生路上的一段幸福经历。在扶贫工作中,陈波坚持写“扶贫日记”,将自己在帮扶工作的过程、效果和感受一一记录下来。
在扶贫期间,陈波坚持看完了宋雷老师编的法律英语,把英汉小词典背了五遍,也看了江平编写的《民法学》。也许正是心中这份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江平教授的向往,陈波下定决心要到北京考江平教授的博士。于是,陈波向单位提出了辞职,同事们都非常诧异。但陈波显得很平静,因为自己这些年扎实学习了民商法法学硕士各项课程外,还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研读了西南*法大学、中国*法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商法主要老师的一些著作和文章。家中有民商法相关的藏书余册,对英语也从没有放松,坚持做了大量的阅读和记忆。他心里清楚的明白:自己的人生的主场应该在法律,自己的灵*在律师!个性中“求真”的品性促使陈波不断学习和改造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力争活得更真实!因此从精神上逐渐走近了“只向真理低头”的江平先生。
陈波从5年开始准备复习,第二年开始报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年艰辛,终于圆了他师从法学泰斗江平教授的博士梦。当陈波收到中国*法大学研究生办公室的录取通知,正式告知他被录取为法大江平教授的博士时,感慨万千。而这一天的到来,陈波足足等待了六年,也为之奋斗了六年。他忘不了在法大租房旁听的酷暑、忘不了临考前昆玉河边三个月的盒饭、忘不了法大招待所面试后行将崩溃的心理感受、忘不了家乡老父老母在电话里一遍遍的担心和焦虑。在实力和公正下,考江平教授的博士太难了!但陈波考上了。
成功没有捷径,开拓律师事业
拿到博士的录取通知书时,陈波已经是北京京悦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管委会委员了。陈波6年进北京的第一家律师所就是在网上获得的信息,然后直接去应聘的。没有关系也没有人脉却很顺利。现在很多年轻人过于依赖人际关系来办事,这是陈波所不提倡的。一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二是不利于年轻人脚踏实地成长和发展。
陈波认为律师执业最有挑战性的应该是在案件中接触未知领域。比如新近接手的一个案子就涉及到了香港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是原先没有接触过的。但是就是这样不断接受挑战、克服挑战、面对未知、了解未知的过程中拓展业务面和知识面,进而获得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同时也充满了成就感。
律师这个职业是很开放的,允许个性也重视个人价值。并且,律师行业所涉及的领域很广,这就给了律师个人更宽阔的发展平台和更高远的发展层次。陈波不太认同保守、刻板的个性,认为没有开拓精神也是不行的。律师这个行业既与案件打交道也与人打交道,所以需要律师有一个开放、外向的个性。另外,这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社会每一天都在变化,每一天都会给法律行业出新的题目。所以因循守旧、刻板保守是无法跟上变化、跟上时代的。这就需要律师一直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和蓬勃的朝气来面对源源不断的挑战和机遇。
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
陈波律师无疑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优秀律师,是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成功人士,更是一位博学、智慧的青年才俊。陈波律师认为,一个人在一个行业内工作久了,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这是很限制个人和事业的发展的。而哲学是一门宏观的基础学科,它会给读者以更宽阔的知识面和视野,以及严谨抽象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对律师工作大有裨益的。而且有的时候案件无法用法律条文来解释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用法理的知识来理解,这时候就要借助于哲学的力量了。此外心理学、文学、历史、伦理学的书籍都可以读一读。心理学有助于人际的沟通交流,文学可以夯实文字功底,历史则可有一个纵向的、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陈波认为律师业务就是一条生产线。生产线分为两个部分,即"有活干"和"干好活"。"有活干"是解决律师的案源问题,"干好活"是解决律师业务质量问题。陈波律师认为律师要有业务做,就是要在营销方面有所创新。这里的营销分为人际营销和非人际营销。人际营销主要是熟人营销,核心是要有口碑。这也必然要求,律师在进行人际营销中要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品格,特别是不要表现太强的功利性。非人际营销的方法主要是针对陌生人营销,在现行的网络时代,尤为要注意运用多种载体来营销宣传自己,比如说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撰写著作,发表专业文章,尤为要注意利用新兴的传播渠道,比如博客,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