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文化成都邱家祠堂ldquo湖广
TUhjnbcbe - 2020/10/25 22:45:00
龙王庙正街是成都难得的一条老街巷,这里隐藏着成都市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整的川西民居宗祠——邱家祠堂。据《成都通史》记载,清末成都有祠堂96座,如今仅剩邱家祠堂。始建于清同治七年(年)的邱家祠堂,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因“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而得名。时过境迁,虽然这里早已不见当年邱氏家族的兴盛,大门上“邱氏祠堂”的匾额也不知所踪,但整座院落强烈的川西民居风格得以保存,这也成为邱家祠堂这座市级历史建筑的一大文化特征。

川西民居体现先人智慧

“邱家祠堂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四川省古典建筑园林设计院总设计师庄裕光老先生如此解释邱家祠堂的建筑风格。走进庄老先生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书架上一本本建筑方面的书籍,显示了庄老先生丰富的学识和专业态度。

参观一番后,庄老先生热情地邀我们坐下,为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邱家祠堂,“明末清初,农民革命后,成都一片荒芜,大白天甚至有老虎在街巷出没。康熙26年,成都的建筑开始大规模恢复,其中包括大慈寺、文殊院等。同治7年至9年间(-),邱氏家族修建邱家祠堂。

用建筑术语来说,这座祠堂是一个三进四合院,沿中轴线又设天井院落。如今这座四合院的上部梁架结构保存基本完好,梁架上的雕刻清晰可见。下部低洼部分的阶沿、柱脚损坏较为严重,或因出水口堵塞,排水不利,导致浸泡腐朽。”说着,庄老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关于邱家祠堂保护维修的策划书,厚厚的一本全是设计师们经过实地考察所测绘出的各个角度、方位的示意图。

无论从结构还是布局上来看,川西民居的建筑优点都在邱家祠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这些完美的设计,无一不体现了先人的智慧,令人景仰。

六个天井显示邱家富贵

邱家祠堂内最多的是天井,而天井恰恰是川西民居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元素。“民间有‘谁家天井多,谁家富’的说法,寻常人家的天井一般只有一二处,邱家祠堂共有6处天井,3大3小,是目前成都市天井数量最多的一个祠堂,足以显示当时邱氏家族的富贵。

文殊院内保留的5座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座也只有3处天井。”庄老先生说,“中国人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汇水即汇财,讲究四水归一,因此雨水从天井中落入院内,也符合了这一寓意。”除了汇水以外,在气候潮湿、难见晴天的四川盆地,天井还具有更多的功能,居于建筑之中,可以调节屋内的空气和湿度,又便于屋内通风、采光。勤劳智慧的四川人民,善于利用天井改善居住环境,常在天井内养花、种草、养鱼,将室外的自然环境引入室内。

一个多世纪过去,如今的邱家祠堂虽然已非邱家私有,但居住在这里的30多户住户,依然在天井内种花养草,怡然自得。虽然邱家祠堂占地面积近两千平米,但其6处天井都显得十分小巧。

庄老先生说:“这也是川西民居的特点之一。北方民居中的天井往往比较大,用于晾晒衣物、谷子等,另外北方相对地广人稀,天井也可建得大一些。而四川地区多为小天井,有些天井甚至小到只有几十公分见方,但依然能够起到采光、通风、汇水的作用。”

长出檐下雨不湿鞋

长出檐也是川西民居的一大特色,这在邱家祠堂内随处可见,从大门的房檐到过厅、到中堂、再到祭祖大厅都是如此。庄老先生说:“这样的设计主要还是利于排水。四川是多雨地区,屋檐伸出去越长,雨水就洒落得更远,以免落在墙上,浸湿墙体。”

邱家祠堂为广东客家人所建,但在建造这座祠堂时,客家人也因地制宜,采用了川西民居“长出檐”这一建筑特点。“相比祠堂,在成都的客家建筑中,会馆更多保留了客家移民原住地的风貌。例如广东地区海风大,因此屋檐一般建造得很短,这样可以避免遭遇台风时,屋檐被掀开。比较一下广东会馆和邱家祠堂,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庄老先生说。

邱家祠堂内每间房屋的屋檐相连,又在屋檐下形成了一条条内廊道。庄老先生说:“长屋檐使院内形成一条四通八达的内廊道,将每一间屋子连在一起,下雨时可以由此通过,不用从天井穿过淋雨,从而有了下雨天走遍全院不湿鞋的说法。”邱家祠堂的屋顶也采用了川西民居常用的折线设计,“你仔细看整个屋顶瓦面,倾泻下来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折线,这样就形成了优美的曲面,这样的屋顶设计不同于北方的屋顶的厚重,便于采光、排水,同时又更加飘逸美观。”

穿斗式节省木料

走进邱家祠堂,抬头往上看,你会发现一块块精美的木雕,实际上这些木雕都是祠堂整体建筑结构的一部分。柱子上的撑弓用镂空手法雕刻,精细美观;吊瓜形似一个大红灯笼,浑然一体;而房梁上的驼峰也被雕刻成蝠翼样式,象征福气。

当然,这样的设计不光为了美观,庄老先生说:“相比北方的斗拱式结构,穿斗式结构更加简化,节省了木料,体现了川人的聪明才智。北方房内的柱子非常大,1根就有50、60厘米粗,很费材料,而邱家祠堂内的木柱只有20多厘米粗。后来随着这一结构样式的逐步深化,人们又在撑弓、吊瓜和驼峰等部位上进行各种雕刻,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川西民居结构风格。”

崇祖意识造就客家民居建筑模式

邱家祠建于清朝同治七年(公元年),祠堂大门高大宽阔,厚重的门板上饰有铜兽,气势宏伟,雕花窗棂,乌黑木柱,青砖绿瓦青石铺路,格局相当完整。有说法称,祠堂分三次由一邱姓人家四兄弟联合修建完成的,当时四兄弟分居华阳、新都、金堂、德阳四地,他们特地在成都买地修建了这座祠堂,以光宗耀祖、福荫子孙。

对于这一说法,四川客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苏东来说道:“邱家祠堂到底是不是这四兄弟修建的还有待研究,我个人推测邱家祠堂可能是一座连宗祠,由四川各地的邱姓人集体修建,用于祭祀祖先,接待外来邱姓子弟。比如有其它城市邱氏子弟为赶考来到成都,也可在这里免费住宿。”

无论如何建立,邱家祠堂的最大功能还是祭祖。据说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邱姓族人都会从各地赶赴省城成都,杀猪宰羊,祭拜祖先。祭祀之时,锣鼓齐鸣,香火缭绕。每到这两个日子,整个龙王庙正街就数邱家祠堂最热闹。

大院最里头是正厅,供奉着邱家祖先的牌位,院坝正中间有个水池子,进去拜祖都是走池子两边。侧面的耿家巷那边曾有一处院房,最早是邱家祠堂的大厨房,因为每年来祠堂参加清明会的族人多达二三百人,要开饭,都是在大厨房做。

上世纪40年代,这个祠堂里邱氏祭祖的活动才逐渐停止。苏东来说:“崇祖意识被客学研究者视为客家人文世界的最高境界,客家人盛行祭拜祖先,首先是源于对祖先的敬重和对血缘、族源的认同。在他们眼中,过去一切都是祖先创造和奠定的,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也要靠祖先的在天之灵赐予和保佑。这决定了他们对祖先的无限忠诚和虔诚。因此,四川客家的各个姓氏和家族,除了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建立若干大小不等的宗祠,每年定期举行祭拜外,各个家庭也以此为准,设置祖堂,四时常祭,并进而确立了以祖堂为中心的民居建筑模式。”

来源:成都晚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成都邱家祠堂ldquo湖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