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40天完成初装零件制造
架初教5飞机试飞员段祥禄(后左)、刁家平(后右)。时值初教5诞辰60周年之际,笔者多次探访洪都,倾听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几间厂房是在废弃的厂房上改建的,机械加工主要集中在“八角亭”式厂房内,而飞机的修理、热处理、表面处理等挤在一个2500平方米的机棚内。
初教5装备部队(资料图) 初教5:敢为航空写第一 追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研制的激情岁月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雅克-18(后国内命名为 初教5 ,以下全文用 初教5 )从南昌某机场绿草坪上腾空而起,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发的历史进程,也成为创立一个航空新时代的标志。 时值初教5诞辰60周年之际,笔者多次探访洪都,倾听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与共和国荣辱与共的艰难岁月 在采访航空前辈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一句口号: 为制造祖国第一架品质优良的飞机而奋斗! 随着老人们记忆闸门的开启,60年前那段激情岁月鲜活起来
1954年4月1日,中航工业洪都接到工业部和航空工业局批准试制新中国第一架飞机 初教5。接到指示后,洪都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和部署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并提出了 为制造祖国第一架品质优良的飞机而奋斗 的号召,上下紧急动员。 试制初教5的战斗终于打响了! 核对资料、检修工装,4月20日发完了零批生产的全套图纸,工艺部门日夜突击改编和新编工艺规程。 检修工艺装备的工作也同样艰苦,尤其是针对机身骨架样件这一关键。在苏联工艺顾问阿 扎依采夫的指导下,型架车间的同志苦战9昼夜,土法上马解决了最棘手的难题,终于提前完成了这一关键检修任务。 1954年4月9日,工厂正式向各车间下达了试制计划。在零件生产中,洪都始终坚持把质量视为生命。在编发工艺规程中,阿 扎依采夫在检查已经下发的工艺规程时,发现遗漏了检验、分光、化学处理和特种检查等工序和热处理状态不完整等问题,提出要收回修改。尽管当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工厂仍下令收回,并集中了140名技术人员三班突击,重新编写。在零件试制过程中,机身骨架总焊接时,总工艺师高永寿发现机身前部发动机安装接头处漏了焊接工序。为了确保质量,工厂决定重新制造。由于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昼夜奋战,终于夺回了生产周期,在短短的40天内基本完成了初装所需零件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