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手制精品百货:百货商场绝地反击
以买手采购为特点进行经营、精选商品囊括各大品牌纪念版、限量版新品或者跨界合作特别版;定期举办自己的时尚周、音乐会或者艺术展 不同于我们儿时光顾的百货商场,今年4月,一种新型的 精品百货 将登陆中国 泰国零售业巨头尚泰零售集团旗下精品百货品牌先先时尚精品百货(ZEN)进*中国,首店落户沈阳。此外,这间以买手模式经营的精品百货公司还计划入驻上海、杭州等城市。
其实就在不久前的2010年底,聚集了大部分独立设计师品牌,并拥有部分买手制店铺的新天地时尚3期在上海揭幕,就已经成为上海新的时尚地标。而在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时尚买手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买手时尚 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也给中国内地带来了新的精品百货和买手商场。
精品百货如何 精
20多年前,跟家人去百货公司购物,总是我节假日里最兴奋的时光。现在,百货公司纷纷倒闭,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体量巨大的购物中心。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影院、餐厅和数以百计的店铺。你甚至可以消磨一整天时间。 先先总裁蓝国英(Allan Namchaisiri)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可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些可以呆上一天的大型购物中心吗?有多少人愿意在可以穿梭到迷路的大型购物中心里一家又一家地寻找适合自己风格的店铺?消费者需要一种新型购物地。 在蓝国英的定义里,这样的购物地 不会特别大,以买手采购为特点,只有几十个品牌,但各具个性 。他认为, 即使是在其他购物中心或百货公司也会出现的品牌,在这种购物地点却会最先展示新品。这里还会定期举办自己的时尚周、音乐会或者艺术展。我把这种购物地称之为精品百货。如同我们现在常见的精品酒店,它不大,却独特。近半数品牌商品由买手挑选,公司自己经营。买手们从世界各地挑选来的商品通常是纪念版、限量版或者跨界合作特别版。
和传统的百货公司相比,精品百货的购物空间是开放式的,没有柜台为消费者制造 距离感 。但相比购物中心,精品百货体量小,陈列方式更加有特色。 它们的经营者和策划人还会举办一些特殊的艺术、时尚活动,例如精品百货商场自己的时装节、艺术展和DJ派对。他们甚至会邀请不同品牌的设计师合作,设计出只属于该商场的限量品,例如首饰或牛仔裤。 高级零售品牌、时尚购物地JOYCE的主席 Andrew Keith对说。这位时尚业内资深人士曾服务于香港著名买手百货连卡佛(Lane Crawford),并担任其采购副总裁。这位总裁接受采访时,身后正是昨日才在上海洛克 外滩源揭幕的JOYCE四十周年纪念展 A Journey in Fashion 。这家买手制时尚购物地与艺术家曾梵志、C dric Rivrain等人合作,创作出一系列限量品。
虽然精品百货不如购物中心那样装饰豪华,囊万物于一身,但它却能有力地破除当下套紧在国内购物中心头上的紧箍咒 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联营扣点模式经营,即品牌进入商场不需要支付租金,而是通过从品牌的销售额中提取扣点作为百货公司的经营毛利。那些希望通过处于*金地段的大型购物中心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在当地的市场份额的各大品牌,也正是其他购物中心追逐和招商的主要对象,它们常常在同一个城市里处于不同地段的购物中心亮相,但所售的物品大致一样。这不仅容易使消费者 审美疲劳 ,也容易让不同购物中心的业主陷入同质化竞争。
很多供应商同时代理多个品牌,向百货公司叫价的资本越来越多,给购物中心留的盈利比例越来越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高自营购销比例,例如聘请买手采购商品。 广百股份总经理*永志曾对媒体表示, 虽然这个转型很难,但那是日后时尚百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买手难以培养?
百货公司 对于大部分80后和90后而言,已经成了掩埋在岁月远处的陈旧字眼。而在20年前,它曾经是时尚的代言词。随着购物中心和专卖店的出现,这一曾占据时尚零售业主流的商业形式也在不可逆转的岁月中三振出局。作为上海的第一家奢侈品百货公司,美美百货最终于去年在淮海路上落幕。老牌商场们纷纷倒闭关门,这让人们不得不质疑新型精品百货的未来。
连卡佛曾是进入中国的第一间买手制高级商场。2006年12月,在入驻上海6年后,连卡佛宣布退出。3个月后,进驻杭州3年的连卡佛挥别西湖。很多业内人士将连卡佛4年前在中国内地的撤局归结为 买手与消费者的选择标准差异太大、消费者对很多时尚品牌认识不够、买手制经营风险过大 。而仅仅4年后,买手制精品百货是否能够再次在中国内地找到一席之地?北京赛特集团总裁王辛民曾表示: 让国内百货公司在学习国际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时,最难学的是国际采购和买手培养。
蓝国英认为, 中国二三线城市的买手商店越开越多,这说明消费群体已经越来越庞大,他们时髦且具有时尚意识,对于原创精神具有独立见解,凡事敢当第一,希望成为第一个体验最新潮流的人。通常,这些具有新思维的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更趋向于选择如Martin Margeila、Neil Barrett、Raf Simmons或Vivienne Westwood等具有鲜明个性的奢侈品牌,而不是LV或者Chanel这样的主流奢侈品牌。 同时,随着买手店的出现,蓝国英表示,他相信在中国培养熟悉本土市场的买手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杭州已经出现了时尚买手店Shine、和Arrtco Collection等,他们的经营者从世界各地挑选中国消费者还未普遍熟悉的品牌和更为特别的时尚大牌服饰进行销售。
代理商与买手商场之争?
时尚行业资深人士、时尚产业研究者王翔生认为, 买手式经营 在内地市场还存在一定的 水土不服 : 虽然,买手式经营是百货商场发展的出路,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模式的实际运作还是比较复杂的。
虽然买手制被视为拯救联营模式下同质化时尚购物中心的稻草,素来执着于塑造 统一形象 的国际大牌是否会对买手百货独有的陈列方式提出异议?买手制精品百货,是否会与品牌代理商之间产生利益上的冲突?这些都是买手模式经营下的精品百货在中国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不同的品牌对此的看法不同,处理这些矛盾的方式不同,将直接决定它们是否支持,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买手制百货公司。 Andrew Keith认为, 这些矛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难一概而论。但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看好中国内地市场,取消或停止与代理商续签合同,这将是买手制精品购物地迎来发展的一个契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孙伶 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