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成都着力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都日报记者吕甲摄
扭膝、摆腿、拉伸……兴隆湖畔,清风习习,璀璨的灯光下,一群年轻人正在绿道上做着热身运动。
27岁的成都市民罗娜,就是其中一员。从小不爱运动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跑跑族”。
“爱上跑步,因为家门口的这个湖,因为跑道太美了!”罗娜白天工作很忙,晚上酣畅淋漓地跑上一段,总能放松心情。因为跑步,她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在湖边的咖啡馆里小憩,聊运动、聊工作、聊人生。
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着力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绿色正悄然改变着“罗娜”们的生活,改变着千年古都的发展格局。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成都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城市崛起时代机遇,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担当。历史正在见证这一进程——新发展理念光辉照耀蓉城大地!
新理念催生新格局幸福生活见证科学发展
从小村庄到大城市打拼,曾是大多数年轻人奋斗的轨迹。然而,在蒲江县明月村,却出现了“逆潮流”——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当“村民”。
辞去工作,24岁的李凯回家了。经过装修改造,两层高的老房子变成了古朴风与时尚范交织的民宿,周遭是“推窗见绿、开门见田”的桃源景致。一经推出,立即成了备受青睐的“网红”。“没想到,家乡这么偏远,竟成了‘文艺圣地’。”李凯说。
明月村,距离市区90公里,曾长期戴着“市级贫困村”的帽子。如今,这里云集了40多个文创项目和多名文化创客,包括前知名媒体人宁远、国家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李清等。
明月村之变,源于创新。在党委政府引导下,村里以茶园竹海为基底,以陶艺扎染古技为特色,发展文创旅游。去年,村里接待游客逾18万人次,旅游年收入逾万元。当地百姓常说,以前家中劳作一年,比不上现在一月。
明月村只是成都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示范村。一座座美丽乡村,帮市民们找回了乡愁,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安逸恬静是明月村最写意的味道。从这里一路向东,跨过龙泉山,你将看到另一派景象——“东进”区域热火朝天。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多台装载机、挖掘机、破碎机、运渣车来往穿梭,多名工人挥汗如雨……这是淮州新城通航机场和通航产业园建设现场。
规划编制、手续报批、现场施工管理,通用航空产业局负责人李文博平均每天工作10个多小时。他笑言,虽然忙得像陀螺,但看着水上飞机跑道、标准化厂房从施工图变成实物量,很欣慰、很自豪。
重点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化项目推进,让“东进”区域一天一个样。一个月前,天府奥体城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30年举办亚运会、50年举办奥运会,成都把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与申办奥运会远大目标相结合,向世界宣示打造国际赛事名城的雄心。
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地方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相继出台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催生发展格局深刻变化。
城市形态变了。改变了圈层发展模式,推动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由“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变为了“一山连两翼”的开阔,为永续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发展动能变了。统筹规划66个产业功能区,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区域错位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聚力发展新经济,去年新增新经济企业3.57万家,总量指数稳居全国第6位,新旧动能转化加快推进。
治理体系变了。把城乡社区作为重中之重,在全国率先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体系全面建立,群众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共建共享格局显现。
城市品质变了。建设天府绿道,为城市铺就“翡翠长廊”;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天府镶嵌“城市绿心”。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天,创五年来最好水平。
点滴变化折射时代光辉!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幸福的生活、灿烂的笑脸,就是城市科学转型发展的生动注脚。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格局之变回应“时代之问”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两千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在新时代历史关头,为何要下定决心推动发展格局转变?
“昔日的天府之国,正面临着生态环境容量趋紧、资源集约利用不足的瓶颈,发展与宜居‘背离效应’凸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中心副主任陈怡星直言不讳,交通拥堵、大气雾霾、服务短板,“大城市病”接踵而来,发展不可持续,调整迫在眉睫。
对此,市民也深有同感。成都摄影爱好者田相和,是资深的“追峰人”。他坦言,前些年,难见晴好天气,别说贡嘎山,就连拍西岭雪山、四姑娘山幺妹峰都难。
去年,成都“铁腕治霾”,关掉1.4万多家“散乱污”企业,淘汰家企业落后产能……蓝天多了,田相和如愿了——他在楼顶拍到了“雪山全景图”,照片上网,瞬间“刷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百姓的痛点、发展的难点,成为成都深化改革、调整格局的重点。
“山水之隔,本是城市发展天然屏障。实施‘东进’,不仅彰显了勇气和担当,更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认为,“东进”既有利于成都产业和人口合理布局,还能服务全川和西部,发挥好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成渝城市群建设。
调整格局,成都并不只会“做加法”。着力保护生态本底,成都主动引导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在西部传统灌区和水源地,调减城乡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修复川西林盘,推动农商旅融合发展;在中部人口密集区,调减规划人口万人,给市民更多开敞活动空间。
协调发展,成都还会“做乘法”。以产业功能区为例,坚持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的发展导向,重塑的不仅是产业格局。杨进在高新西区工作,公司有宿舍,但过去周边配套差,看场电影都要进城。如今,建起了商业综合体,厂门口就能休闲娱乐。他常开玩笑,不进城,就是不添堵。
未来的城市竞争,比拼质量与效益。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CEO汤继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