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叶薇实习生邵颖)今天下午,国产喷气支线客机ARJ21飞机将从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飞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国际机场,标志着ARJ21飞机首条国际航线成功开通,国产喷气支线客机商业运营实现新跨越。
图说:成都双流机场停机坪上的ARJ21成都航空供图
中国商飞已交付客户19架ARJ21飞机。今年前9个月,ARJ21-飞机批产速率较年同期增长达到了76.9%。今年9月,中国商飞交付给成都航空4架ARJ21。从年的年产4架到如今的目标生产20多架、一月交付数架,对于在支线客机生产领域起步不久的中国商飞而言,这一提速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批产提速,从细微处优化生产
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长龙*看来,关键是抓质量、抓效率,不断优化平台结构。如果把造飞机比作造房子,质量工作就是打地基。交付第一架ARJ21如建一间平房,交付3架好比建3层楼房,而交付30架时就在建高楼大厦了。平房的地基没打好,可能造成墙体开裂;高楼大厦地基没打好,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而把好质量关,细节是关键。
以设备技术为例,为了适应批量生产的应用,过去的手工钻孔变为采用钻孔板,这一转变减少了工人划线的工作量和手工操作的错误。虽然看似不过是打几个孔,但实际上,这类部装的技术含量却要高于总装。相较于总装过程中进行的系统、部件、设备的安装,部装才是飞机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目前,钻孔板的应用率已经达到了80%,极大提高了部装效率。
图说:ARJ21的生产场面王脊梁摄
过去,组织一个架次的试飞需数人上机,而在产量、交付量飞速提升之后,极有可能出现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而现在,建立包括试飞组织运行与综合后勤保障在内的公共团队,同一基地的所有试飞任务都由这支团队负责,每架飞机只需配备包括驾机队长、项目管理人员、设备工程师与质量人员在内的4人核心团队,大大减少了人员需求量。目前,中国商飞已在上海、南通、东营、南昌瑶湖设立了试飞基地,将人员按照基地配置,核心人员进行动态化调整。
找准节拍,精细管理有妙招
ARJ21飞机批产提速的背后,还有一个以工位制为基础的“节拍化精益生产”模式功不可没。
从部装到总装一共分为八个工位,通过“节拍生产”的模式,使每个工位保持一样的节拍,以流水线移动的方式保证生产提速。
“简单说,节拍就是生产线上飞机在一个机位上停留的最长时间,目标是把每个机位停留的时间保持一致,缩到最短。”龙*介绍,如同交响乐中的C大调、D大调之类,不管是管乐器还是弦乐器都要按照这个节拍的指挥进行演奏。工位制节拍化生产中的各个生产阶段,也必须按照确定下来的节拍安排自己的生产节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生产节拍一致。
通过“日计划”的管理,团队负责人在当天下午3:30之前安排好第二天的计划,当天便能识别出计划是否存在问题,按照工位长、班组长、个人的层级下达任务,可视化管理能够通过电子屏显示每个人在干什么,真正做到责任到人。
随着中国商飞上飞公司浦东基地生产线首架ARJ21飞机下线,ARJ21飞机生产提速的“交响乐”,正逐渐告别序曲、进入正章。据悉,中国商飞的大场基地将于明年合并到浦东,预计明年将生产交付更多的飞机。
“过去我们是出于‘等客户’的状态,现在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各定了35架订单,我们的生产压力一下就大了,批产提速非常关键。”龙*说,ARJ21的批产提升不仅仅对该型号航班的大量投入有帮助,也对C大型客机起着带动作用,发挥“探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