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馆群引领农业文化旅游融合新模式辽宁
TUhjnbcbe - 2023/5/12 21:22:00

盘锦农业博物馆群位于盘山县京沈高速公路“盘锦北”出口米处,现已建成四个馆:大米博物馆、河蟹博物馆、蒲笋博物馆和苇艺草编馆。

四个单体的博物馆布局错落有致,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建筑布局概念,“古、今、中、外”四大特色和谐融合,整体既是场馆又是景区,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馆里收藏展示的农具是盘锦农耕历史和文化的缩影,特色藏品如龙骨水车、圆形斗等记载了盘锦人发展农业的历程。

农业博物馆群注重把农业、文化、旅游相结合,以互动、影像等形式让游客体验农耕文化,从而推广盘锦农业特产,打造时尚的特产名片。

朱恩东介绍盘锦水田常用的龙骨水车。

因历史文化情结建农业博物馆群

今年49岁的朱恩东出生在东北,工作生活在盘锦。多年的经历让他逐渐认识和喜欢上了东北文化,了解了盘锦的历史变迁。

说起建设盘锦农业博物馆群的缘由,朱恩东娓娓道来:“我参与了辽河碑林的建设,在工程处负责展馆的建设,碑林的碑帖是我到北京的文物出版社地下库房复印的,到了刻碑阶段是我和北京的专家去河北曲阳现场看着刻的。所以我对传统文化、对盘锦历史有深厚的感情,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情结。”

年,辽河碑林完成了主体建筑和和各个展馆的建设,朱恩东面临重回到*府机关还是另谋职业的选择。因为对文化事业有了深入接触,朱恩东不愿回到*府机关,他选择了辞职下海,后来到北京发展。

“我热爱东北,我的生活习惯也完全是适应了东北,在别的地方找不到归属感。”朱恩东说,自己到国外学习了两年,年前后有了回盘锦建博物馆的想法,“盘锦最有名的农业产品是大米和河蟹,那我就给大米和河蟹建个博物馆吧。”

大米博物馆里模拟秋天收获场景。

出万巨资兴建博物馆

一开始,朱恩东的思路并不清晰——到底是建设纯粹的博物馆,还是做成复合项目?

“最开始就是摸索着干,博物馆是文化事业,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并不是光靠想象就能实现的。”朱恩东说,“很少有农业领域的人去做农业博物馆,我在农业方面是外行,在博物馆方面只有建设辽河碑林的一些经验,但我觉得外行干事业的劲头更足,能够全身心投入。”

听说朱恩东要出巨资建农业博物馆,家人和朋友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大家说,挣点钱不容易,你消停地呆着吧。投资建博物馆风险莫测,收益未知,为什么要干呢?”

可朱恩东说,当时自己在北京的事业已经做到了顶点,想要选择一个行业重新耕耘,“我那时才40岁,不能啥也不干,光享受生活吧?!”

拗不过朱恩东的执著,家人同意他动用万元资金用于博物馆建设,“就批了这些钱让我折腾,不管盈亏,以后不能再投入了。”

后来,博物馆群的建设和运营逐渐有起色,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声音慢慢地消失了。

藏品承载农业发展历程

在建农业博物馆的过程中,朱恩东的亲戚朋友都帮他收集藏品。“因为我喜欢这个,所以收集的过程很快,普通的农具不值钱,特殊的农具才比较贵。”朱恩东说,因为想全面反映盘锦的农业发展历史,所以他收集了从耕种到收割全过程的农具。

在大米博物馆的藏品中,有播种时用的犁,也有浇灌时用的水车,还有收获粮食时用的风车……

大米博物馆的第一件展品是龙骨水车,这辆水车并不是常见的圆形立式水车,而是一个长方体,前面有个水槽,中间有数个刮板。

朱恩东介绍:龙骨水车对于没种过水田的游客是个稀罕物件,但其实这是盘锦水田最常见的劳动工具,能代表盘锦水稻灌溉的历史。龙骨水车适合近距离使用,一般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进行农田灌溉。

朱恩东说,有的博物馆根据史书记载仿制了比例1:1的龙骨水车实物模型,可在盘锦就能看到原装的龙骨水车,这说明盘锦的农业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到位。博物馆能够反映盘锦的农业发展史,为后人尽可能多地保存文物,见证历史。

游客能体验辘轳水井的工作原理。

多地前来考察学习

朱因东说,自己建设博物馆的目的是挖掘盘锦的农业特色产品的历史,让农业、文化、旅游这三者更好融合和互相促进。“把历史做透、把文化做透、把旅游做透,让三者融合并互相促进,这样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历史文化生动了,旅游观光也有趣了。”

为了让游客能更直观地接触和感受盘锦的历史和文化,朱恩东梳理了中外旅游业的发展和现状。“以前,国外的游客注重人文景观,国内的游客看重自然风光。但近些年慢慢发生了变化,纯粹自然的风光只能吸引游客来一次,并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只有附加了历史文化的内在价值,才会让游客游有所得,而自然景观只能吸引人,却拉不住回头客。现在,国人的消费层次很高,如果还固守自然风光,不打造文化设施,那旅游发展就没有后劲儿。”

盘锦农业博物馆群在农业文化旅游相融合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实践,吸引多地前来考察学习。“朝阳市曾派人前来考察,希望学习盘锦农业博物馆群的经验,为朝阳的小米、大枣等建设博物馆。小米只是单一的特产,如果通过建设博物馆,收集展示和小米生产相关的农具,进而拓展小米相关的产品,那么小米特产的附加值就会翻倍,激发游客参观的兴趣、吸引游客购买多样化的小米产品。”

计划扩展建设辽宁特产博物馆群落

盘山新县城地处京沈高速公路、大连至内蒙古高速公路十字交叉点,东北电商物流园已在此落成,多家物流企业相继入驻。盘山新县城至省内中部城市群均在一小时车程内,可以承载本埠与外埠、长假与短假、周末与日常的旅游休闲、文化观光等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以盘锦农业博物馆群为代表的农业文化旅游融合项目,为盘锦市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样本,辽河碑林、辽河口民俗博物馆、广厦艺术街、辽河口排船博物馆等都在积累休闲产业的经验,并且初步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人文、历史、民俗入手,精耕细作收集展示盘锦的历史文化,从而带动盘锦旅游向高层次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回头客。

基于盘锦农业博物馆群等文化融合项目的成功经验,先期计划再精选13种辽宁特产,比如朝阳的小米、铁岭的榛子,为每个特产建造一个博物馆(体验馆)。每个博物馆面积约平方米,配建配建农事演艺剧场、染坊、酒坊、豆腐坊、铁匠铺等历史文化街景进行串联点缀,融合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互动交流、游览体验等复合功能。每一个店铺都是一个文化景点,形成粗具规模的辽宁特产博物馆群落。

南有“建川”北有“盘山”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拥有藏品余万件,从年起,这里已建成开放25座场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而盘锦农业博物馆群和建川博物馆聚落有高度相似的发展历程和目标。朱恩东没有去过建川博物馆,是通过自己实践摸索出农业博物馆群的发展思路,这说明历史文化情结推动了很多人投身于博物馆建设。

把盘锦农业博物馆群和建川博物馆对比,并不是“傍大牌、蹭知名度”,而是让盘山和建川对标,把现有的农业博物馆群做大做强。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先实现辽宁特产博物馆群落的建设,真正把农业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坚持做起来,这也是产业转型的一个路径。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吉向前编辑崔陶然

1
查看完整版本: 馆群引领农业文化旅游融合新模式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