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67岁老人用200斤废报纸作材料,15年
TUhjnbcbe - 2023/2/1 15:55:00

视频加载中...

红照壁、承运门、承运殿、原殿、存心殿......在四川崇州,有一座1:30等比例还原蜀王府原貌的模型,这座宫殿模型不仅外形考究气势宏伟,还可以拆卸、重组,结构精妙完善,更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宫殿模型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废报纸。这座模型的制作者是67岁的老人季国忠,耗时15年用掉斤废报纸复原蜀王府原貌,他被称为国内用废纸做古建筑模型的第一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上千卷书本斤废报纸复原蜀王府

成都晚报记者在崇州某艺雕厂见到了“胡子大爷”季国忠,他从都江堰文庙结束工作回到工作室继续做博物馆展览的模型,这里摆放着他22年来完成作品的一半。“第一个作品是伏龙观的亭子,但是不是全纸做的,底板用的3毫米的承板。第一个全纸作品是承运门,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做的。承运殿上面的亭子可以拿下来,还可以把宫殿每一层都分开,能看到里面的详细结构。”季国忠骄傲地向记者介绍他的作品。

自年参加工作,季国忠一直从事古建筑相关的修复与设计,在青城山、二王庙与古建筑“相处了”21年,季国忠成为了一名深谙古建筑研究与修复的专家,四川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等高校邀请他为学生讲课。“参加工作的时候做伏龙观的测绘,想到古时候都是做模型示意图很清晰明了,我就开始用芦苇管做模型,后来发现纸的粘结力很好,磕磕绊绊好多年做了很多实验才实现了用纸做模型。”

季国忠在给学生上课期间查阅古籍,发现成都史上可查、唯一有详细记载的宫殿建筑群是明朝朱棣为十一弟蜀王修建的蜀王府,但在岁月的洪流中蜀王府多次遭到损坏,“老成都人可能还见过比较完好的红照壁、承运门,史书记载这个宫殿群是很宏大的,它代表了成都的一种文化,但是现在都看不到了。我就想把它用另一种方式还原出来,能够把成都文化展示给大家。”查阅了上千册书籍,在成都市博物馆的帮助下,季国忠还原出蜀王府原貌,只除了没有记载的蜀王后宫。“可能一本书里面只有一两个数据是关于蜀王府的,也有一本书里只记录了门窗没有其它部分的,只能不断地寻找资料,慢慢做复原。我有这个恒心,一定要把蜀王府全貌复原出来。”

就这样,季国忠一做就是15年,用掉约斤废报纸,还原出今天看到的气势恢宏的宫殿。“这个最大的承心殿用了五十天;圆殿虽然看着不大,但是它房顶是弧形的,难度很大但是很精美……”说到古建筑,说到模型,季国忠总是热情高涨,滔滔不绝。

解决废报纸强度问题,传承古建筑结构文化

第一个非全纸模型的完成到全纸模型的成功,最难的问题在于解决报纸坚硬度不够会变形。“热胀冷缩,零件干了之后会互相拉扯,就把底板拉变形了撑不住。”季国忠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模型里,“一般古建筑使用圆木为主,我就在纸罐子上动心思,想要让报纸抗压、抗折。”

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季国忠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一句话叫‘厘木承千斤’,我用15张报纸1分钟做的80cm高,直径5公分的圆柱至少能承重斤,而同样大小的木头柱子,厂里的工人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做出来,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节省开支。”像这样的圆柱子,季国忠一天要搓根。

在宫殿群旁边有一座引人注目的“泸定桥”,那是8年地震时,季国忠听闻泸定桥小有损伤,为了能把红*文化保留、传承,季国忠带着学生去现场勘测数据,用时半年做的1:20的纸模。令人吃惊的是,13根全长五米的“锁链”全是由废纸做的锁扣一个一个串成的,视觉上非常逼真。这套模型在都江堰市“红*胜利会师80周年”书画展上进行了展出,并得到了市委书记的肯定。

季国忠告诉成都晚报记者,坚持纸做模型22年,他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把古建筑永久的保留下来,让文化得到传承。“我们国家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是现在很多学习建筑只需要完成效果图、简单的结构图,还有拴铁丝、钉钉子来加固的,那几百年以后就没有榫头了,结构变了,文化就变了。我很希望让中国建筑物的精华,世界唯一的精细门窗、房屋结构这种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成都晚报新媒体记者龚玲

摄影摄像吕国应

1
查看完整版本: 67岁老人用200斤废报纸作材料,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