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温月笔下的作家马忠 [复制链接]

1#
文|万郁文温月笔下的马忠,画出了他的神韵,稳重干练,具有文学爱好者的气质。因我和马忠是有30多年交情的文友,面对温月画的照片,不由想起了很多往事。我和马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市计生委主办的《成都人口报》当通讯员时认识的。那时,计生委经常组织我们在一起研究写稿,通讯组长是四川消防厂《川消报》副主编程镇川。马忠和组里的王大玮、刘嘉鸣、凌蓉等都是好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都媒体很活跃,几乎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报纸。我们经常活跃在《四川日报》《成都晚报》《四川经济日报》以及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栏目等文学阵地。那时,“社会透视”这种特稿形式特别走红,各报刊都有类似“社会透视”的专版,马忠写的社会透视稿多次在《四川日报》征文中获奖,在《成都晚报》征文中也几度获奖。还记得九十年代初,他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成都人”纪实征文中获得为二等奖。通讯组开会大家问他奖金数,答:元,相当于几个月的工资。组长程镇川提议在他家中请客。除了用马拉松、钟玛,钟汶做笔名写作外,马忠还常和温月联名写作,并多次获得川报“社会透视”、“社会随笔”征文奖。成都晚报副刊“灯下聊天”连载,经常刊登他们合写的纪实连载,以致曾有作者向该副刊编辑询问:这两位作者是不是俩口子?作为业余作者,马忠非常渴望能成为媒体中人。年元月机会来了:省新闻出版局创办《读者报》。马忠前往报考,报考组负责人看到马忠的名字,兴奋的说,“写手来了,人才得优先录取”,他顺利调入《读者报》社。不久,“社会透视”写作高手易旭东也调入读者报,他们成为同一条战壕的战友。成为媒体人后,马忠开始把写作重点放在对本土文艺、文化、体育名人的婚姻家庭方面。成都散打名家李伯清,就是他第一个去进行深度采访的。那是年初,读者报刚从机关报变为自负盈亏走市场的报纸。好友杨传球介绍马忠去写“很有写头”的李伯清,当时李伯清还没有多大知名度,只是在锦江剧场说评书。经杨传球搭线,马忠和成都晚报摄影记者李豫龙两度到“李伯清火锅城”采访李伯清。李伯清说:这是对我掏根挖底的采访。采访在读者报连载后反响不小。各报记者纷纷跟进、采访报道李伯清。年,《华西都市报》搞“巴蜀明星擂台赛”,李伯清得票名列前茅。从那以后,李伯清开始大红大紫,成为闻名遐迩的散打明星。为感谢《读者报》的报道,李白清请《读者报》中层以上人员在李伯清火锅城免费“嗨”了一顿,并亲自在现场表演散打节目。同时,还为马忠牵线采访巴蜀笑星、“中江表妹”李永玲。马忠到李永玲家中采访后,关于李永玲家庭生活的文章在省外多家杂志刊登。几年后,李永玲因车祸去世,李永玲去世后仅几天,《新民晚报》“家庭”副刊将马忠采写李永玲的文章作为悼唁文章在“家庭”副刊刊载,并配了编者按。紧接着,四川《文摘周报》也进行了全文转载。从年开始,马忠一直为《中国妇女》《妇女之友》《青年一代》《婚姻与家庭》《人生与伴侣》《现代家庭》等国内十几家知名杂志撰稿,专门围绕本土人物的家庭婚姻下笔。先后采写了陈龙灿、车辐、李伯清、李永玲、刘德一、邹忠新、吕玲珑、张山、赵一曼孙女陈红、国民*元老戴季陶侄孙女万某等众多本土知名人士。我当时觉得马忠太勤奋了,为了写作能深入细致,不少名人他都千方百计登门采访。有一次我们一起打乒乓球时,他说,为了完成《中国妇女》杂志交付的对奥运乒乓冠*陈龙灿和妻子(也曾是国家乒乓队选手)的采访,他两次坐长途公交车,冒着酷暑到陈龙灿位于龙泉城区外的家中采访。马忠是写作高手在写作圈不少人都知道。但他还是个文艺青年和体育健儿,这可没多少人知道了。马忠弹得一手好钢琴,经常在单位为歌唱节目伴奏,在家为喜爱唱歌的老婆伴奏。他曾把自弹的钢琴视频发给也喜欢弹琴的我看,那和弦配得相当熟练,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行云流水,乐曲演绎的很悦耳。学钢琴难度很大,尤其对成年人更是如此。但马忠却靠坚持10几年的视频教学来自学,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的酷爱和学习的执着。此外,马忠还是乒乓球爱好者。从我认识他,几十年就没中止过打乒乓球。退休后他一改过去的弧圈式打法,而学习很少见的防弧胶皮打法。年获得武侯区第六届运动会男子甲组(50—70岁)单打第六名。这可是在业余高手如云的比赛中,一分分拼出来的。马忠告诉我说,他现在是“宅男”,因为有弹琴、打球这两样爱好,这几年的同学会、战友会、文友聚会都参加的少了。照说,马忠爱文学、懂音乐、会体育,高调一下也无妨。可不然,他居然还不是成都市作协会员。直到前不久,朋友李豫龙推荐他加入作协,作协朱晓剑老师约见了他,在一起喝茶聊天。哈哈,看来这次朱老师要当马忠的伯乐了。

-关于我们-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天府文化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