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肤病的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年1月30日,*委和干部团经永乐阮匠岩、*家坳、千峰观抵达石夹口(今石屏)。总*治部和第一梯队经永乐向阳坪、大麦沟、蛮洞子进入石屏的五龙庄。红一*团分别抵达现*荆镇龙爪坝和桃子坝。红九*团当晚也抵达桃子坝宿营。昨日,泸州日报社全媒体采访组也按照红*四渡赤水行进路线,抵达*荆、石屏两个镇采访。
红色泸州续传奇
——追寻红*四渡赤水在酒城的足迹
第三站:*荆镇
红色遗存
“红*树”见证*民鱼水情
在古蔺县*荆镇金鱼溪,有一棵上百年的青果树。它静静地矗立在潺潺流淌的金鱼溪旁,树高20多米,枝杈直指蓝天。在阳光的照耀下,高大挺拔的古树越发生机勃勃。
当地群众称这棵树为“红*树”,因为它见证了80多年前红*长征四渡赤水途经*荆老林、爱护穷苦百姓的历史,以及艰苦卓绝的红*长征精神。
“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起‘红*树’的故事。”住在“红*树”旁的*荆镇原林村村民任良指着树上的凹痕说道,红*途经*荆的故事在村民间代代流传。
年1月底,中央红*一*团一渡赤水河,进入古蔺北部的*荆老林。那时正值天降大雪,天气奇寒,但红**纪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他们仅在岩腔里或林边安营扎寨。部队经过金鱼溪时,战士们在青果树下埋锅做饭,烧火取暖,围着大树席地而眠。
这深山老林中,人烟稀少,再加上国民*反动派造谣,地主老财早就收拾东西跑了,穷苦百姓也上山躲了起来。
眼见这种情况,红*战士们更加自觉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粮食,他们剥树皮摘野菜充饥。伤员们迫不得已用了贫农胡大爷家的一点粮食,离开时都按规定留下纸条和3块银元,向胡大爷表示歉意。
*荆镇桃子坝“红*树”。阮春华摄
战士们还在这棵青果树上写下标语,宣传革命。躲在山里的群众,眼看红*对穷人这样好,没多久都回来了。他们在红*的帮助下,开仓分粮,铲霸除奸,心中燃起了对革命的无限希望。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这棵青果树被当地群众保护起来,并命名为“红*树”。
距离金鱼溪10多公里外的桃子坝,还有一棵“红*树”,也有多年历史。据*荆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到*荆老林风景区旅游的游客,会到“红*树”前打卡拍照,了解红*长征四渡赤水在*荆的革命故事。
一线看振兴
一个绿色镇的“红色振兴密码”
古蔺县*荆镇拥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名片,然而这些名片的能量却一度没有最大程度释放出来。
如今,有红*树、四渡赤水第一峰、雷打山战斗遗址,守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荆镇,开始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农旅结合,一条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清晰地呈现出来,既保护“双色”(绿色、红色)旅游资源,又托起了产业发展。
以*荆原始森林的绿色为底色的*荆镇,正在破解“红色振兴密码”。
红色旅游凝聚人气
“5月20日,我们单位有多人过来参观学习,能够接待不?”一位来自成都的游客正在古蔺县*荆镇香楠村史博物馆咨询。村里集游玩、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成都游客。
“没问题。”馆长徐永香一口答应,并将20日的游客接待团队餐交给附近的农户潘刚。潘刚曾是贫困户,依靠当地红色旅游带动,一家人去年收入10万余元。潘刚家的致富是红色旅游带动乡邻发展的最好佐证。
徐永香是当地农业和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带头人。徐永香致富不忘反哺家乡父老乡亲,打造了村史博物馆等三馆两园,挖掘了四渡赤水第一峰等红色旅游资源。借力扶贫攻坚项目资金支持,如今这些旅游点已免费向公众开放。
从年四渡赤水第一峰等旅游点陆续建成开放后,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香楠村成为“新晋”红色旅游打卡地。原来臭名远播的“猪屎街”,如今变成远近闻名的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一年接待游客3万人左右。
香楠村红色旅游的推出,不仅吸引了人气,还吸引了旅游项目,聚集了财气。一期投资余万元的“七连瀑布”项目已启动建设,这是一个休闲文旅项目,除了提升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外,还将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
“‘双色’旅游齐头并进,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荆镇人大主席林延舒说,*荆镇的旅游业在古蔺县算得上“头牌”,以前致力于发展“绿色”旅游资源,如今“红色”旅游资源也在迎头赶上,“双色”旅游将为*荆镇发展注入活力。
*荆镇罗江村延绵四公里多的狭长水田全部栽种的是赶*草。徐勤勇摄
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一块块狭长的水田,沿着*荆镇罗江村的公路向前延伸。罗江村*支部副书记王臣湘正在田里栽种赶*草。
*荆镇罗江村,是全国闻名的古蔺赶*草发源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古蔺赶*草,是*荆镇农业中的传统支柱产业。
王臣湘是罗江村种植赶*草的带头人。20多年前,医药公司派员来村里,让大家种赶*草,王臣湘是第一个尝试的人。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全村60%以上的农户种上了赶*草,仅罗江村的赶*草种植面积有多亩,占整个*荆镇赶*草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
除了大部分赶*草以订单形式出售给医药公司外,近年来,王臣湘尝试电商销售,可谓给老产业找到了发展新路子。“电商销售平台主要是4个子女在打理。”王臣湘把自家种植的赶*草简单包装,卖到全国各地,也获得了更丰厚的利润。
在*荆镇的一家超市里,一种新品凉茶正在热销,这就是赶*草凉茶。近年来,*荆镇正在探索赶*草深加工,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撂荒地变身“金土地”
5月10日,50岁的牟泽芳在家门口的农田里翻地,准备在高峰村的这片油茶基地里套种大豆。他现在的身份是“务工者”,出工一天能挣元。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会叫老婆来帮忙。一年中,夫妻俩在这个油茶基地劳作大半年,收入3万余元。儿子刚考上研究生,这份稳定的收入加上自家养殖的牲畜,让牟泽芳有信心支持儿子继续学习。
在高峰村的亩油茶基地上,去年种下的小苗已有40厘米高。泸州万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正贵说,待这些油茶树开花后,成片的白色油茶花非常壮观,会带动当地观光旅游业发展。3至5年后,油茶将进入丰产期,在20至40年的稳定丰产期内,将带来规模化种植的经济效益。
“丰产后,每亩每年将产生4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这只是胡正贵的保守估算,按照目前油茶加工成食用油后每公斤多元的市场价计算,这片油茶基地的经济效益远不止这些。除了种植外,油茶的深加工,以及后续开发的观光旅游项目,将为当地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以前这片土地50%以上是撂荒地。”高峰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罗财介绍,如今,农业公司种上油茶后,不仅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了,还带动了当地发展。
“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源入股公司,还能获得更多红利。”林延舒说,近年来,镇上不断引进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将土地利用起来。农民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分红,只提供土地,公司盈利后分红还能提高,比以前简单出租土地能获得更多收益。
人文*荆
香楠村“藏”了一个博物馆
“昨天才接待了泸县的团队,今天成都一个单位又预约要带多人来开展*史学习教育。”5月10日中午,在古蔺县*荆镇香楠村史博物馆前,*荆镇文化站站长徐挺送走成都来“踩点”的客人,颇感自豪地对记者说,近一周,几乎每天都有游客来香楠村参观。
80多年前,中央红*在香楠村翻越四渡赤水第一峰——虎头山,取得了四渡赤水第一场胜仗——火烧寨战斗。年,香楠村的“红*村”石刻落成。随着越来越多的红色资源被挖掘出来,这里的红色旅游也因此被带火。
香楠村史博物馆是不少游客来古蔺后开启红色之旅的第一站。走进古朴的博物馆,犹如穿过时光隧道。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花花绿绿的粮票、传统农耕用具等老物件,还能触摸到当年红*留下的物品和用具:红*驻地使用过的鼎锅、从井冈山带过来的扁担、在香楠村柏香树开仓放粮的响磊(原始碾米剥壳机)、香楠群众煮茶犒劳红*用过的石制火盆等。
这些极具年代感的“老古董”拼凑起香楠村民日常生活的演变史,而那些红色物件也再次将人们带回红*四渡赤水时与村民共同生活、亲如一家的场景。
*荆镇香楠村史博物馆馆长徐永香告诉记者,博物馆自年建成开馆以来,已经收集了大大小小近件展品。这些老物件有他从各处搜集得来的,也有村民主动捐赠的。在徐永香看来,老物件不仅让大家找到过往乡村生活的影子,让乡愁有所安放,更能体现一代人勤劳奋斗的精神面貌,激励后辈奋勇前行。“接下来,村里还将升级改造博物馆,挖掘有鲜明文化底蕴和特色的物件,增加村规民约、民俗风情、家风家训等具有特色功能的展陈板块。”徐永香说。
红色故事
泸州这家人的祖屋,红*曾帮忙救火
初夏时节,已有了一丝暑气,泸州日报社全媒体采访组驱车前往古蔺县*荆镇,却是凉风习习。茫茫群山之间,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似一条时光隧道,带着我们穿越到当年的烽火岁月。
八节洞村在*荆老林景区内,沿金鱼溪溯流而行,我们来到一个叫*金坝的地方,这里有幢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川南典型穿木结构民居,数根已被烧得焦黑的横梁可以证明,这幢房屋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今年67岁的老人罗继是现任屋主,和老伴久居于此。他介绍,从祖上到他这一代,罗氏一家已有四代人在这房子里居住过。
见记者前来,罗继打开了话闸子:“当年要不是红*帮忙救火,我们的祖屋肯定早没了。”
时间回溯到年1月底,红*长征一渡赤水向四川境内进发,其中右纵队经贵州元厚渡河,进入古蔺*荆老林。由于*金坝下连八节洞,上接杨四坳,是连接*荆场和桂花场的咽喉地带,国民*部队征用了罗继爷爷奶奶罗明启夫妇的家,名义上称堵截“赤匪”。
“后来,听说红*快来了,先头部队还打死了一个‘棒老二’,国民*部队就撤了,但是他们放火点了我们家堆的草垛。”罗继说,国民*部队这样做,是为了不让爷爷奶奶给红*提供补给。
借风势,火势迅速蔓延,烧着了房屋,顿时火光冲天。当时乡邻纷纷被谣言吓跑,只剩罗明启夫妇和还不到8岁的罗继父亲三人救火。眼看大火即将吞噬老屋,危急时刻,突然出现上百名红*战士参与救火。“我们家有水缸,这些战士拿起水桶水瓢就开始救火,终于帮忙把火扑灭了。”罗继指着被烧毁的横梁,满脸感激。
随后,罗明启夫妇就在院坝里摆下锅灶,招待红*吃了便饭。“红*是纪律严明的部队,不会要百姓一针一线,走前还给了我们家一块铜板,可惜现在遗失了。”一声遗憾的叹息后,罗继转瞬释然,“不过,这段回忆将永远成为老屋的故事,父母把这段故事讲给我听,我也要把它传承下去”。
“长征留胜迹三五年时红*曾住此,农家沐*恩半世纪后改革奔小康。”这是挂在罗继老屋家大门上的一副对联,几十年来,罗继和老伴都居住在此,虽然儿女们孝顺,曾提出让他们搬出去享福,可罗继放不下祖屋。
罗继说:“只要我还在,有生之年,我要把老宅保存好、管理好,希望下一代,甚至辈辈代代都将红*精神传承下去。我有信心,也有决心。”
这是属于罗继和老宅的故事,这份念想就如盛开在密林的映山红,在他的心中鲜红如新。
记者手记
红色资源聚人气绿色产业聚财气
行走在*荆镇的乡间,目睹一幕幕场景,振奋人心:传统药材种植产业正在做大做强,创新产业正在萌芽生长。依托“红色资源”吸引游客,依托“绿水青山”助推产业,这是乡镇区划调整后,*荆镇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
展开*荆镇的规划蓝图:打造“红色+生态农业”“红色+休闲康养”“红色+培训研学”等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向深加工发展,利用地标产业优势,借用电商平台,衍生出一条条更为科学的产业链条,这既是搞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手段,更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理想方法。
蓝图绘就,如何实施?一方面,*荆镇正在加快文旅深度融合,优化红色旅游产业结构。整合辖区内优质资源,形成连片建设规模;找准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最佳连接点,打造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站在区域综合发展的高度,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康养休闲等各类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革命情怀、文化魅力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满足多元化的市场消费需求。
“红色资源聚人气,绿色产业聚财气。”简单易懂的话语背后,是*荆镇*委*府清晰的发展定位,也是乡村振兴的最佳正向跑道。
泸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责编汤颂刘笃梅编辑罗青实习生王义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