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31118/4292721.html白天懂了夜的黑——
成都日报记者凌晨探访最可爱的“夜行者”
白天,当你坐在干净整洁的地铁车厢里,享受着城市的畅通交通时,你或许很难想到在每个午夜,还有一群最可爱的“地铁人”坚守着自己的一份责任与担当。他们中有用脚步丈量深邃隧道的“轨道守护神”,有每天“车停人不歇”确保列车健康的“列车医生”,有有通宵忙碌的站务员工……。他们也是孩子的父母、丈夫的妻子、父母的子女。
8月19日,一个闷热的夜晚,成都日报记者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地铁1号线车辆检修库,天府广场站,2号线地铁隧道,探访最可爱的“夜行者”。
城市熟睡时
我来到地铁车站……
凌晨的成都街头,比白天多了一些沉静;零点的地铁车站,运营已经结束。此时,喧嚣的人群不见了,呼啸的列车停歇了,但还有一大群不眠的人,正在1号线和2号线上忙碌着——他们就是成都地铁人。他们中,具有“过零”不睡工作模式的,超过80%;有调度员,有电客车司机,有站务人员,有维保人员……涵盖各个工种。他们不是不想睡,也不是睡不着,而是肩负着工作使命,必须为地铁运营的安全,为这座城市的宁静,将深夜作为工作时段,将线路作为工作现场。
凌晨,当这座城市已安然入睡之际,我们来到这些并不为人熟悉的岗位上,走近这些下半夜的地铁人。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也没有值得骄傲的成就,但他们有的是与白天工作同样的细致与认真,有的是乘客在与不在时同样的投入与热情。他们,只是这个城市众多建设者中的缩影,但他们和很多人一起,推动着这座城市的不断发展。
车辆“医生”
让每列车都健康上路
昨天晚上10点40分,当我来到成都地铁1号线车辆段时,因为晚高峰已经结束,已经有列车“撤回”这里,接受运营结束后的“每日一检”。
随着一声长长的鸣笛,第一辆待检列车顺着弯弯的隧道回到了车辆检测段。还没等列车完全停稳,两名检测人员就一左一右蹲在车头两侧开始工作了。“这是在进行动态接车,就是在车辆还没有完全停下来时查看列车有没有异响。”检测人员张宗友对我说。
在与列车司机进行了交接之后,“列车体检”正式开始。只见张宗友首先拿起小手电,弯下了腰;而他的同事熊江则戴上安全帽,钻到了车底。“按照流程,我们现在是在进行静态检查,一人负责车底,一人负责两侧。”我跟着张宗友弯着腰顺着列车一侧开始检查。米长的列车,他要一直这样弯着腰从头走到尾,然后再从尾走到头,要一直保持这个姿势20多分钟。我跟着他弯腰走到列车一半,就已经觉得腰有点发酸。而他这晚要负责检查的车一共有6列。“这腰可真够累的。”我不禁暗想到。而更考验人的是,他要借助手电的光,瞪大双眼,对检查部位“明察秋毫”,细到铁丝,小到螺丝,都要看出个“子丑寅卯”。这没有一双练就的火眼金睛,完全没办法完成。“依靠这种观察,我们要检查列车下部的箱盖有没有异常,螺丝有没有松动,有没有地方漏油等等情况。”
与张宗友一直弯腰前行的状态不同,熊江则要一直仰着头查看列车的底部。“刚开始时,仰一会儿脖子就受不了。现在久了,已经习惯了。”“这简直就是要腰酸背痛的节奏啊!”仰着头走了一段,我暗自叫着“受不了”,赶紧把头回复到了正常位置。
接下来是上车进行带电检查,爬上列车看车门开关是否正常,司机室仪器仪表是否正常,车内所有的设施设备是否正常……几十项检测内容,都要由两人一一完成。
在对一辆地铁列车“诊断”完毕后,张宗友认真地填写“诊断信息”。“今晚一共要检查6列车。检查完可能差不多就要到二三点钟了。从明天凌晨4点40分开始,经我们班组检查完的所有18列车,都要一一交到司机手上,我们叫‘送车’。送完列车,工作差不多才算结束。中间还会利用一点时间回办公室填写工单,把当天工作情况录入电脑系统。”听完张宗友的介绍,我深深感叹:列车“医生”的强度太大了,熬夜不说,还要动静出击——又要爬上爬下检查,还要写那么多东西……“我们可以说就是列车的‘医生’,通过我们每天的‘体检’,要确保列车的零缺陷、零故障,完全健康地上线行驶。而我们的工作时间只能是利用运营结束后、第二天运营开始前的这段时间,大家总结为‘车停人不歇’。”张宗友说。
车站“勤务员”
深夜车站的“蓝色身影”
“蓝色身影”,是他们的“别称”;热情的服务,标准的手势,是他们的“标志”——在地铁车站里,他们总是活跃在最前线,他们就是成都地铁的站务人员。
深夜11点38分,成都地铁1号线运营结束。当车站不再喧嚣,当最后一班列车离开站台,站务人员的工作却没有因此停止。“开始关站。”昨天晚上,当我来到天府广场站时,值班站长唐伟一声令下,各岗位员工开始对车站站台、站厅、设备房等地逐一检查,确认没有乘客滞留或异常情况后,车站大门徐徐关闭,光线渐暗。“今晚有几个施工作业,我和值班员一起确认行调给的命令,保证检修人员的安全,也是保证车站的安全。”唐伟一边和我说着话,一边开始翻看各类登记记录。
而此时,车站的另一名值班站长胡焱和客运值班员王庆已经在自动售票机背后忙碌起来。“天府广场站是客流量非常大的车站,高频率的使用使得这些TVM容易出问题,我们收取票箱钱箱的时候也正好看看,有问题就要及时报修。”胡焱口中说着,手上却从没停下,登录维护面板、迅速记录相关数据,和王庆一起收取票箱、钱箱。
“我们站的女同志,看似柔弱,却在提票箱的瞬间让大家肃然起敬,手推车加上各类钱箱的重量一般只有男员工才能承受,但她们却巾帼不让须眉,现在都变成‘女汉子’了!”胡焱对我说。我试了试票箱,看上去不重,但我一只手却根本提不起来。“一个装满车票的票箱差不多有13斤重;补币的钱箱全是硬币,一个也快到15斤了。这些箱子都是金属的,稍不小心就会将手臂上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装满钱箱的手推车有上百斤重,每次进出门时要抬过3厘米高的门槛,这是最难的。不过锻炼久了就习惯了,力气都是练出来的!你看,我手上现在都有老茧了。”王庆笑着向我展示她手上被磨出的老茧。
此时,车站内的灯光已经变暗了。唐伟开始对站内进行巡查。先外后里——先对车站的公共区域进行巡查,再对设备区进行巡查,唐伟告诉我,这已经成为他夜间巡站的习惯。消防器材、车站照明、CCTV系统……一遍遍按动屏蔽门PSL,检查屏蔽门开关是否正常,检查股道中红闪灯是否撤出、线路是否出清,检查车站保洁情况……从唐伟熟练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早已对这些轻车熟路。“这些检查完就可以下班了吧?”我问道。“今晚是通宵!”唐伟告诉我,这天他要一直上到第二天早上8点才下班:“待会儿回车控室就要开始准备第二天早上例会的内容。4点40分就会开始新的一天的运营。”
另一边,胡焱和王庆已经收完所有的车票和钱款,进入票务室,在监控下进行双人清点。进去之前,胡焱和我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天府广场站一共有22台自动售票机,里面的所有钱币都用点钞机清点,可能需要1个半小时;完了要对每一台自动售票机进行补币。接下来,车站37个出闸机的74个票箱里的票要全部用点票机进行清点,然后重新放到自动售票机里。”我算了一下,做完这一系列票款处理工作,差不多就快到第二天运营前的准备时间了。
其实,每一个夜晚,在地铁结束运营之后,都还有上千名站务员工奋战在车站。我在想,他们每天在运营后进行的工作,完全不为市民所知,但却是这样的重要。第二天,当无数乘客在车站方便地买票时,不曾想到,装满硬币的沉重票箱是经过车站工作人员孱弱的双手安装上去的;当无数乘客享受着车站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时,不曾想到,每天晚上都有工作人员进行精心的维护与检测……
隧道“守护神”
用脚步丈量无人隧道
深夜的隧道,没有了列车的穿梭,除了鼓风机的嗡嗡声,显得如此沉静而深邃,还带着一丝神秘。这中间,一群穿着鲜橙色工装的人,显得尤为醒目。一丝灯光就能使他们身上的反光条标识显示出自己的存在,格外显眼;一顶蓝色的安全帽上书“成都地铁”四个大字,上面已有丝丝磨痕;而头顶的探照灯映衬着他们的脸庞。他们就是昨晚在成都地铁2号线进行轨道探伤的轨道“守护神”。
“我们今晚要进行的是从医院车站轨道的探伤,全长4公里多。”相对于每天轨道的例行巡检,轨道探伤是对地铁轨道进行的每月一次的“集中体检”。
9人班组首先在班组长李任斌的组织下,在天府广场站进行集合,定人定岗,分配机具,安全交底,作业安排。接下来,我就随着作业班组从天府广场站下到了隧道。
钢轨不会说话,给轨道探伤主要用超声波探伤仪,再加上人工探伤。“我们先要给钢轨加上水,这就好比是人在做B超前要先涂上B超液是一样的道理。”李任斌一边娴熟地操作着,一边给记者讲解。“假如轨道上有伤,仪器上的波形图就会出现异常,这时候我们就要进行复查。‘确诊’之后,就要马上通知线路班组进行后续处理,因为轨道安全无小事。”
超声波探伤仪在轨道中一左一右同时行进;班组成员李强拿着小铁锤在后面敲击,进行人工探伤。行进了六七十米,大家发现了一处轨道有明显的磨损。经过大家现场检测,发现这处磨损暂无大碍。班组仔细记录下了这个点位的位置,用尺子测量了磨损处的长度,以便以后进行重点检测。
跟着作业组在隧道中没走多久,我已经觉得很枯燥了,因为大家都在不停做着重复的动作。“李组长,您干这个多久了?”我忍不住主动寻找话题。“快30年了。我们班组的李强干这个也是20多年了。”李任斌回答我。“每天都干相同的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不觉得枯燥吗?”“这个工作看上去是比较枯燥,但是非常重要,每辆地铁上坐着那么多乘客,安全是第一位的,轨道可不能出问题。这个工作干久了的最大好处是经验丰富,哪里有啥问题,马上就能看出来。”李任斌平静地说。
“其实地铁隧道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直,有很多弯,天府广场到春熙路这段轨道的弯度就比较大;地铁隧道也不是平平整整的,而是有高低落差的,出站时一般是下坡,进站时就是上坡。我们拿着机器可以说是在隧道里面‘爬坡上坎’地走。”说起成都地铁的隧道,李任斌如数家珍。
昨晚,这个夜班组的每个人都在无人的隧道中走完了4公里多的路程;而每年,他们要用自己的脚步,在深夜的隧道中走上近百公里。他们用在深夜隧道中的“行走”,用对轨道细致地“体检”,守护着成都地铁轨道的安全。
记者手记
为这群最可爱的“夜行者”点赞
夜越来越深。采访接近尾声之时,隧道传来第一声汽笛,站台传来第一声引导,设备传来新一行数据……钻出隧道,走出车站,新的一天即将启幕。一个个充满责任感的地铁人,在这夜晚,坚守着自己的一份责任与担当。他们中有用脚步丈量深邃隧道的“轨道守护神”,他们中有每天“车停人不歇”确保列车健康的“列车医生”,他们中有通宵忙碌的站务员工。他们也是孩子的父母、丈夫的妻子、父母的子女。
也许你读完这篇稿件,记住了一些人的名字,也遗忘了一些人的名字,可你一定记住了他们的故事,这就是一线员工最真实的记录——下半夜的地铁人。让我们一同为这群最可爱的“夜行者”竖起大拇指,为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点个赞。
(文/王骏祺,日报记者*;图/日报记者马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