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心理辅导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442.html来源丨采访编辑圈(ID:jzbjnxs)点评修改丨刘景义编者按:这是安徽省某县台的一部电视新闻专题,获得了省三等奖。我认真研究了一下,发现里面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非常有代表性。我修改后,电视新闻专题的作者反馈说,修改得很好,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我把点评和修改建议、修改稿及原稿刊登出来,供电视同行在创作新闻作品的时候借鉴参考。原稿为个字,修改稿为个字,砍掉了近字。黑字部分为原稿,红色部分为点评,蓝色部分为修改建议。本点评和修改建议不包括拍摄、剪辑、制作和播音主持等方面的内容。1.点评和修改意见“精神扶贫”成为脱贫攻坚“加速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府把“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加速器”,立足扶贫先“扶志”,引导群众拔除思想“穷根”,让贫困群众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效明显。秋天的田野金*灿烂,处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田中收割机轰鸣作响,道路上拖拉机往来穿梭,工人们正趁着天气放晴的大好时机抢收水稻。这片多亩稻田的承包人某某某则躺在三轮车上现场指挥。记者:“那现在这个情况来看,今年的收成怎么样?”//某某某:“只能讲马马虎虎吧。怎么讲呢,你看现在全都倒掉了,要不是倒掉,今年稻可以。”//记者:“不会折本吧?”//某某某:“折本肯定不会折本的。做田就是这个样子,老天也不可能让你折本的。”这位乐观而又刚毅的汉子叫某某某,是某某镇某某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十多年前,一次意外的工伤事故使他全身瘫痪。曾经,他意志消沉,靠着低保维持生计,甚至一度觉得活着还不如早点死去。面对生活的磨难,家人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村里的扶贫工作队也将他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多次上门谈心,鼓起他生活的勇气。终于有一天,他的心思再也无法像身体一样“躺”下去了。某某某:“我想到很多事情,就想一定要干一个事情,不干一个事情,这个家庭维持不下来。”考虑到身体状况,最终,他选定了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因为种田的大部分环节可以机械化作业,平时只需聘请一些当地的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就行。于是,他组建了“大兵子生产队”。记者某某:“说起这个‘大兵子生产队’,某某某很是自豪,‘生产队’不仅有四个‘骨干’,每人分管一片,还有十几个相对固定的‘工人’。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请了村上低保户、贫困户来帮忙做农活。”某某某:“国家的*策这几年对我们就比较好的了,这几年我们大队(行*村)正好在搞扶贫,把我们所有塘坝进行重推,大队(行*村)能找银行帮我贷到扶贫贷款,贷了20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某某某添置了近百万元的农机器具,目前他承包的土地达多亩,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农场主。同样在某某村,村民某某某一度发展动力不足,生活困难,被列为贫困户。扶贫工作队送上门的产业扶贫*策,他也不愿接受,依赖心十分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村扶贫工作队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努力提升他的精气神,并为他量身定做脱贫计划。某某村扶贫干部某某:“我们就拿某某某这个例子来激励他,人家全身瘫痪还承包了多亩田,像你,好手好脚还有什么理由等靠要呢?”终于,某某某再也闲不下去了,主动申请在“大兵子生产队”里务工,同时家里还养了几头山羊,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已经顺利脱贫。某某某:“这个贫困户,你靠*府帮扶,自己不干也不行,总归还要靠自己努力。”“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贫困户习惯于依赖国家*策支持,搞生产不积极,争当贫困户最积极。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县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成立宣讲小组,组织开展了思想脱贫集中宣讲活动,用身边的先进事迹鼓舞人心、凝聚合力。某某大鼓传承人某某某:“众乡亲啊,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关键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要靠自己的骨头来长肉,才能把穷根源彻底来改变!”市农委副主任市驻某某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某某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只有把贫困群众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足,才能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思想融动了,如何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干”“无门路”问题,我县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组织开展特色种植、苗木栽培、畜牧养殖、务工技能等技术培训,进一步提振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信心,拓宽贫困群众致富信息来源和致富门路,增强广大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本领。截止目前,我县通过双手劳动脱贫的已有人,占脱贫人口的64.7%,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3.78%下降到0.13%,下降3.65个百分点。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那种一味“等靠要”的思想和单一发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就成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去除困难群众的思想惰性,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思想教育、精神引领、岗位设置、技能培训等方面,充分调动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最终实现到年全面脱贫的目标。。2.修改稿我县超6成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某某某是清溪镇白马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十多年前,一次意外事故使他全身瘫痪,全家一直靠低保维持生活。如今,他不仅脱了贫,还躺在车上当起了老板。解说:今天是10月5号,是农民某某某收割水稻的第一天。早晨刚刚7点钟,他就在自家的稻田旁指挥起来。现场:某某某躺在车上指挥收割。记者:今年的收成怎么样?”某某某:“只能讲马马虎虎吧。怎么讲呢,你看现在全都倒掉了,要不是倒掉,今年稻可以。”解说:虽然有点天灾,但某某某照样吃喝不愁,此外还是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一切得益于3年前县里开展的精准扶贫工程。他从银行贷了20万元扶贫贷款,购买了一批农机器具,承包了多亩土地发展种植业。采访某某某:因为种田的大部分环节可以机械化作业,平时只需聘请一些当地的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就行。解说:在我县,像某某某一样,通过县里开展的精准扶贫工程富裕起来的重点帮扶对象还有很多。采访市农委副主任、市驻某某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某某某:我们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为他量身定做脱贫计划,帮组他们寻找致富门路,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让他们看到*和*府并没有忘了他们!解说+字幕:据了解,截止到目前,我县通过特色种植、苗木栽培、畜牧养殖、除外务工等形式,贫困户实现脱贫人,占脱贫人口的64.7%。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3.78%下降到0.13%,下降3.65个百分点。本台记者报道。3.原稿“精神扶贫”成为脱贫攻坚“加速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府把“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加速器”,立足扶贫先“扶志”,引导群众拔除思想“穷根”,让贫困群众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效明显。秋天的田野金*灿烂,处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田中收割机轰鸣作响,道路上拖拉机往来穿梭,工人们正趁着天气放晴的大好时机抢收水稻。这片多亩稻田的承包人某某某则躺在三轮车上现场指挥。记者:“那现在这个情况来看,今年的收成怎么样?”//某某某:“只能讲马马虎虎吧。怎么讲呢,你看现在全都倒掉了,要不是倒掉,今年稻可以。”//记者:“不会折本吧?”//某某某:“折本肯定不会折本的。做田就是这个样子,老天也不可能让你折本的。”这位乐观而又刚毅的汉子叫某某某,是某某镇某某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十多年前,一次意外的工伤事故使他全身瘫痪。曾经,他意志消沉,靠着低保维持生计,甚至一度觉得活着还不如早点死去。面对生活的磨难,家人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村里的扶贫工作队也将他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多次上门谈心,鼓起他生活的勇气。终于有一天,他的心思再也无法像身体一样“躺”下去了。某某某:“我想到很多事情,就想一定要干一个事情,不干一个事情,这个家庭维持不下来。”考虑到身体状况,最终,他选定了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因为种田的大部分环节可以机械化作业,平时只需聘请一些当地的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就行。于是,他组建了“大兵子生产队”。记者某某:“说起这个‘大兵子生产队’,某某某很是自豪,‘生产队’不仅有四个‘骨干’,每人分管一片,还有十几个相对固定的‘工人’。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请了村上低保户、贫困户来帮忙做农活。”某某某:“国家的*策这几年对我们就比较好的了,这几年我们大队(行*村)正好在搞扶贫,把我们所有塘坝进行重推,大队(行*村)能找银行帮我贷到扶贫贷款,贷了20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某某某添置了近百万元的农机器具,目前他承包的土地达多亩,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农场主。同样在某某村,村民某某某一度发展动力不足,生活困难,被列为贫困户。扶贫工作队送上门的产业扶贫*策,他也不愿接受,依赖心十分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村扶贫工作队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努力提升他的精气神,并为他量身定做脱贫计划。某某村扶贫干部某某:“我们就拿某某某这个例子来激励他,人家全身瘫痪还承包了多亩田,像你,好手好脚还有什么理由等靠要呢?”终于,某某某再也闲不下去了,主动申请在“大兵子生产队”里务工,同时家里还养了几头山羊,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已经顺利脱贫。某某某:“这个贫困户,你靠*府帮扶,自己不干也不行,总归还要靠自己努力。”“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贫困户习惯于依赖国家*策支持,搞生产不积极,争当贫困户最积极。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县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成立宣讲小组,组织开展了思想脱贫集中宣讲活动,用身边的先进事迹鼓舞人心、凝聚合力。某某大鼓传承人某某某:“众乡亲啊,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关键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要靠自己的骨头来长肉,才能把穷根源彻底来改变!”市农委副主任市驻某某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某某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只有把贫困群众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足,才能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思想融动了,如何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干”“无门路”问题,我县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组织开展特色种植、苗木栽培、畜牧养殖、务工技能等技术培训,进一步提振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信心,拓宽贫困群众致富信息来源和致富门路,增强广大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本领。截止目前,我县通过双手劳动脱贫的已有人,占脱贫人口的64.7%,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3.78%下降到0.13%,下降3.65个百分点。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那种一味“等靠要”的思想和单一发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就成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去除困难群众的思想惰性,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思想教育、精神引领、岗位设置、技能培训等方面,充分调动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最终实现到年全面脱贫的目标。专题原作者和点评修改者刘景义关于读者质疑的答复之前文章发表后,有读者就文中的几个关键点位提出质疑,甚至说有假新闻之嫌。我及时与新闻专题《“精神扶贫”成为脱贫攻坚“加速器”》的原作者进行了沟通,现答复如下:1.关于贷款读者:国家对每个贫困户的扶贫贷款最高额度是5万元,主人公为何能贷到20万元?可能“大兵子生产队”的四个骨干都是贫困户,用这四个人的名义贷到了20万元,但即算是*策性贷款,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对贷款申请人的资质做严格考核,未必能按最高额度发放。原作者:这个贫困户也费尽了周折,最初直接找到银行,很难贷到款。后来,他找到镇*府、行*村,镇村干部认为他确实是一位实干的人,给银行做了不少的工作。20万确实是贷下来了。市农行是这个村的扶贫帮扶单位,估计有这个原因在里面。刘景义:在基层尤其是农村,对一些事情的处理往往是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灵活掌握,进行变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很难开展工作。我当过三年农村记者,对乡村两级推进工作的情形还算比较熟悉。但这个情况没有必要在新闻稿中呈现。2.关于土地流转金读者:适用于机械化耕作的田地流转价格至少要元/亩/年,亩一年的流转成本就是70万,给农民的土地流转金不可能一年一付,至少也要3年起付,这就是万,一个长期吃低保的瘫痪的贫困户,再有精准扶贫*策帮扶,他哪来这笔钱支付土地流转金?原作者:这个贫困户所在的村子是山区,土地流转金大概是每亩元,都是一年一付。第一年,村民对他不太信任,春季就付流转金。他为这个钱,把家里的亲戚借遍了。因为他的信誉好,从第二年开始,都是秋天稻子收上来,以后再付给村民流转金的。这个地方的村民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如果没人承包,有些地就抛荒了。他能承包,对村民来说,也是双赢。据说,这几年都是这样操作的。刘景义:熟悉农村情况的人都知道,农村是典型的人情社会,很多人之间都能扯上远近不同的亲戚关系。对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相当一部分经济往来并不是立马结账,而是赊账,靠信誉来维系,等秋后或者春节有了收入之后才还清欠账的。我是农村长大的,农村的种情况就是这样。3.关于田间管理读者:尽管现在很多农活都实现机械化了,但种田依然是个辛苦活,特别是要像主人公这样,三年的盈利能买下近百万元农机,更是要呕心沥血,不知道怎么会像作者写的“平时只需聘请一些当地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就行”这么轻松?这句话倒像是作者在为这个近乎天方夜谭的“脱贫励志故事”竭力圆谎。刘景义:无论南方北方,作为农业生产,农忙的时候一般就是春种和秋收,其他时间就是平时的日常管理。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有农村生活经历和农业生产经验的人都知道。4.关于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重要的是展现过程,怎么样精准,怎么样让贫困户转化读者:精准扶贫是个好*策,但我们的很多新闻报道把精准扶贫的工作轻松化,成果夸大化,好像一有了精准扶贫就能幡然醒悟大彻大悟,就能点石成金无往不利,这实际上是给精准扶贫工作抹黑。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重要的是展现过程,怎么样精准,怎么样让贫困户转化,让人的转化是很难的,这才是记者要下功夫去挖掘去展示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用一句“功夫不负有心人”就一切轻松忽略过了主人公以及扶贫干部们的巨大艰辛。刘景义: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报道角度问题。是从*府的角度报道扶贫,还是从百姓的角度报道扶贫?哪个角度传播效果更好些,受众更容易接受些?我们认为,从百姓的报道角度去道*府扶贫工作传播效果更好,所以就选择了百姓的角度。5.关于甚至有假新闻之嫌读者:当然如果这根本就是一条假新闻,那危害就更加不可估量了。刘景义: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后的底线和操守就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靠事实说话。我们的原稿和修改稿都坚持了这一原则。经过反复核实,这部新闻专题的原稿和修改稿都没有失实,更不是假新闻。作者刘景义简介
资深媒体人,双正高职称,有30年省地县台从业经历,有编辑部、采访部、评论部、生活服务频道、对外部、专题部、总编室工作履历,擅长新闻评奖、新闻策划和新闻培训。
现任广东省广州市新闻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和广州市广播电视节目奖评委库专家组成员,采访编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