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花潭看大熊猫 [复制链接]

1#

徐海涛

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现在的年轻人肯定觉得奇怪:现在的百花潭哪里有大熊猫呢?

我小的时候,成都动物园是在西门外的百花潭。

那个地方比现在的在北门外的成都动物园要小很多,并且非常简陋,动物们的居住条件也比较差,包括最珍贵的大熊猫也是被关在一个个不太大的的铁笼子,活动的范围也非常狭窄,就只能在铁笼子里面转圈,可能老虎狮子很不习惯那么小的笼子,经常大声咆哮。

并且动物们的粪便就直接排到铁笼子的下面,所以一进动物园就可以闻到动物粪便的臭味道。成都动物园是初建成的,很长时间成都动物园都是这样的简陋的环境中喂养大熊猫的。大熊猫在狭小的铁笼子里待了比较长的时间。到了年9月,《成都晚报》有发表了一则消息,撹动了成都人的平静的生活。

这则消息说,国家投了大量的资金,在成都动物园为大熊猫建成了新的馆舍,取名叫作《熊猫馆》。

看到了这个消息,成都市民奔走相告,都约好要利用星期天去看看动物园新建成的《熊猫馆》,要去看看在新的熊猫馆里面的生活的大熊猫。那个时候一个星期只休息一天,不像现在是休息两天。63年是中国人民刚刚从三年困难时期走出来的时候,人们需要的物质供应有了好转,肚子开始能够吃饱了。

大家都有兴趣和心情去好好耍一下了,在肚子问题没有解决好的时候,大家的第一要务是解决肚子问题。我爸妈考虑到9月份熊猫馆刚刚建好,肯定去看的人很多,就把带我去看大熊猫的时间往后推了一下,等到了10月份国庆节过后的一个星期天,以为是过了国庆节,以为是熊猫馆已经开放了一段时间,去看的人可能会少一些。大家都晓得成都的秋天经常是秋雨连绵的,大家都晓得有一个成语叫"蜀犬吠日",就是说四川的狗经常见不到太阳,偶尔见了太阳,还觉得奇怪,要对着太阳狂叫。我们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个难得的有阳光的星期天,这天早上,我早早起来,吃了早饭就准备出发去动物园了。60年代我家住在南门外的小天竺街,现在从小天竺街到百花潭比较方便,走到农业厅对门,赶82路公交车,一趟就到青羊宫下车,再走几步路就到了。63年的时候,成都市市区内只有8条公共汽车线路,另外还有三条无轨电车线路。我们从小天竺街要走到农业厅门口赶1路公共汽车到盐市口,下车后转2路电车到通惠门下车,再转5路公共汽车坐到青羊宫下车,走过百花大桥才能到动物园。到了百花大桥,已经感觉到了人潮汹涌。进了动物园,那完全就是人山人海。大家的目标空前的一致,都是为了看大熊猫的新居。平时有很多人看的老虎狮子这些兽中之王,山中之王,门前冷落,只有老虎狮子自己在铁笼子里面无聊的转圈。平时有很多小朋友围观的猴子笼笼,今天也是很少的人在看猴子。

猴子是典型的"人来疯"围观的人越多,猴子就越有劲,又是打秋千,又是翻跟斗儿,闹的喔火连天的,今天,因为看猴子的人少了,里面的猴子抓住铁栅栏,呆呆傻傻地向外面投出困惑的目光,看着匆匆路过而不停下来的小朋友,怎么平时都是小朋友围着我看,今天却是我来看小朋友了?他们这是看哪个去了呢?——大家都是看大熊猫去了。新的熊猫馆坐落在百花潭动物园的南边,那个地方本来就比其他地方要高一些,新修的熊猫馆又有两三层楼那么高,老远就可以看到,跟其他动物的铁笼子和简陋的馆舍相比,熊猫馆简直就是皇宫。

那个时候成都普通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不太好,大部分都是青砖黑瓦的老平房,有一些红砖红瓦的两三层楼的简陋楼房,甚至还有人住的是草房,熊猫馆跟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相比简直就是宫殿。这是一座仿古式的建筑,有飞檐,有画栋。我当时的印象是高大,巍峨。整个熊猫馆有参观厅,有熊猫展出室,熊猫室外活动场,还有管理房。成都市民大开眼界,大熊猫居然可以住得如此豪华,如此多娇。因为人太多了,我简直看不到大熊猫,我爸只好把我放在他的肩膀上,成都话叫"骑马马肩"。

还不容易才看到了大熊猫,我也记不清楚当时到底看到了几只大熊猫,因为这里有室内参观厅,又有户外运动场,大熊猫的活动空间大了许多。它们也自由自在,或者悠闲的散步,或者惬意的啃着竹子,高兴了还要打个跟斗儿……大熊猫确实是逗人爱,胖胖呼呼的,园园的身体,黑白相间的皮毛,走起路来一摇一晃的,那个眼睛最有趣,眼睛不大却配了一个大大的黑眼圈,好像戴了一副非常美丽的黑眼镜。

看起有点傻呼呼,瓜兮兮的样子,用成都话来说,可以喊它是是"焖墩儿"。因为人太多了,我记得,广播喇叭里面经常在广播"请xxx同志马上到办公室来,你的孩子xxx在办公室等你"——那是大人和孩子失联了,孩子被好心人送到了动物园的办公室。那个时候好像没有发生偷卖孩子的事情。有趣的是,我在广播中还听到了我的小学同学的名字,他不晓得是咋个的,被人流冲得昏头昏脑,糊里糊涂就和他父母走散了,看不到父母就大哭起来,被好心人送到了办公室,办公室的阿姨把他诓得不哭了,才问他父母的名字和他自己的名字,通过广播,他父母马上找到了他。从这个事情也可以看出当时人太多太多了。也可以看出大熊猫和熊猫馆是如何的受人欢迎。我还好,我的小手一直拉着父母的大手,没有走掉。不过,在回家的路上,还是发生了一个小事故,回家的路我们直接走到通惠门2路电车起点站,赶到盐市口下车转1路公共汽车,在过街的时候,可能是我还在回味看大熊猫的事情,不晓得咋个的就被自行车撞了一下,脑壳上被撞了一个青头儿包起来,把我父母心疼惨了。真是:"为了去看大熊猫,脑壳起了青头儿包"……为了进一步了解成都动物园饲养大熊猫的情况,我专门查阅了《成都市志.园林志》(龚大盺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2月):当时在我眼中像皇宫一样的熊猫馆,和现在的熊猫馆比较起来,那个时候的熊猫馆又是简陋了,那个时候没有玻璃墙,就是铁栅栏,也没有空调,占地面积也有限,建筑面积只有.9平方米。现在的成都动物园熊猫馆,占地平方米。设备设施大大改善了,可以说是"鸟枪换大炮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