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里好 http://m.39.net/pf/bdfyy/来源丨传媒评论(ID:cmpl)作者丨张姝原标题丨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播撒“最美”年4月至年5月在每日商报,年6月至年2月在都市快报,年3月至今在杭州日报。我已在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度过了15年的青春岁月。回顾这15年,反复涌上心头的就是“感谢”二字。是一位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包容,让我从一名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磨砺成为了一名成熟的记者。:4,我进商报是一场硬碰硬的“高考”做一名记者是我在杭州风帆中学参加文学社时就确立的职业理想。我从小喜欢写作,少年时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在杭州第十四中学读高二时,我跑到解放路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怎样做一名记者》。8块钱,是用自己攒下的零用钱买的。书上的理论我几乎都能背下来。年3月,离大学毕业还有3个月,听说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每日商报要招聘记者。我很喜欢商报的一些栏目如《18创富》《民生》等,兴冲冲地报了名。考试时间是3月11日上午8点,考场设在杭报集团食堂内。报考者来自全国各地,要从余人中产生4名胜出者。考题是总编亲自出的,考官是杭报集团的几位资深新闻人。第二天,我在一家咖啡馆里,等到了进入复试的电话,雀跃不已。复试是到杭州百货大楼参加模拟新闻发布会,会后写一篇采访稿。面试时,我还记得副总编莫士安问我,为什么采访百大的一位营业员?我说,我想从员工的视角切入,写出百大企业的价值观。当晚6点,我成了考进商报4人中的一位。时任每日商报健康部主任李锋将我招至他的麾下,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干将。我从一个不大会写稿子的人,在他的耐心指导下,完成了职业化的初转变。每日商报是一家有人情味的单位。我还记得我生过一次重病,时任社长姚丽萍来家中探病,柔声细语地温暖了我。年7月,采访“最美妈妈”吴菊萍。张姝转交了一封读者给吴菊萍的信2从业10万小时,我在都市快报磨砺“卓越”年6月,我到了杭报集团的都市快报。8年后,也就是年4月29日,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府授予我“杭州市劳动模范”的奖章和证书。这一天,恰好是我33岁的生日,也是我从业的第10年零59天。网上流传一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小时折算成每天投入8小时,一周5天,相当于10年。事实上,我天资平平,投入在新闻事业中的写作和思考的时间,这10年里应该远远超过两万小时。我用超过“两万小时”的时间,训练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新闻热线是24小时的,采访任务可能是深夜也可能在周末。突发的加班带来了很多焦虑情绪,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乐趣和丰富经历。我接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聋哑舞蹈家、急救车担架工、厨师、保安……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我也深入了不同的采访现场,有杭州对口支援*阿克苏市的棉花滴灌项目试验田,有医生为捐献者摘取角膜的手术台,有凶杀案的案发现场……采访是让我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在采访火灾时,我的鼻子可以分辨出是棉质布料着火还是化学品泄漏,我的手指可以触摸烧焦的滚烫的痕迹,我的耳朵可以通过现场呼喊声音判断事发地的人群分布。在医院里,除了听医生和病人说,我更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印证。比如,看看病人的垃圾桶,从食物残渣判断他恢复的真实情况,有苹果皮的说明他好得差不多了,能吃固体食物了。我时常深夜写完稿子后,坐在办公室里,听听周围同事们敲击键盘的声音,看看窗外中河高架上川流不息的车灯,心情愉悦。这样的体会,我相信很多沉浸在奋斗中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我是一个高产的记者,最高时一个月多工分。都市快报的一个整版是分,这也意味着我在周末也常有报道。“最美妈妈”的新闻,事发当天正是周六。年7月2日中午,杭州年轻母亲吴菊萍,因伸手勇接从10楼坠下的女孩而受伤。了解到吴菊萍已被家人医院,编辑部立即给在千岛湖休假的我下达了采访指令。得知我有采访任务,全家中止休假,一车人陪我驱车奔赴富阳。从下午5点开始采访吴菊萍到凌晨零点30分截稿,我写出了题为《吴菊萍勇敢的妈妈伟大的母亲》的通讯。这是一篇急等上版的当日突发新闻稿。这篇通讯刊出当天,被新浪网首页及腾讯等各大知名网站全文转载。数小时内,网友留言多条,其中有赞吴菊萍是“最美妈妈”。“最美妈妈”的称号由此而来。这篇通讯也成为很多国内兄弟媒体跟进报道的依据和线索,使吴菊萍迅速成为受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