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媒人如何养成产品思维 [复制链接]

1#
复方氨肽口服液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325/6991707.html
来源丨青年记者(ID:qnjzbj)作者丨陶喜红周也馨导读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的任务不仅仅是内容生产,而且包括内容的销售及服务。在媒介技术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传媒组织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形态的新闻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1]。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闻产品的概念应运而生。要想更好地理解新闻产品,首先要解释产品的概念,产品主要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服务。作为特殊的产品,新闻产品主要是指在新闻信息市场中,能够吸引用户注意力,引发其使用与消费的新闻内容或者服务。在新闻产品的生产中,需要构建新型传媒业商业模式,拓展新闻产品的功能,在原有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情感元素,触动用户消费并满足用户需求。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内容的简单输出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传媒人需要养成产品思维,并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树立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和服务意识。

树立新闻产品意识,重塑传媒生产理念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需要树立新闻产品意识,重新理解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在工作中重塑消费即生产、渠道即产品、受众即用户等传媒生产理念。(一)数字技术赋权,消费即生产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化了数字技术的进步,投屏、网络直播、跨屏直播等媒介形态的问世,为人们带来新的数字娱乐活动。数字娱乐产业用数字技术来“抓取”我们的眼球,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超越现实世界,体验生命意义的重要手段[2]。在此之前,娱乐媒介作为“制造娱乐”的介质,掌握在电影公司、唱片公司等机构手中。如今,在新技术的帮助下,人类的能力和体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新媒体成为受众取悦自我的工具。一方面,伴随着Vlog、Blog等媒介形式的兴起,受众开始创造自己的娱乐单元,并随之产生消费行为,在社交媒体平台中依靠自身作品获得“利益”;另一方面,直播带货、视频打赏等现象,体现出受众在获得满足的同时愿意为他人的创作“埋单”。在技术赋权的作用下,传媒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能够在同一空间内完成。用户消费已不再是媒介通过包装、宣传所引发的行为,而是与内容创作同时发生的主动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消费往往伴随着产品的创造与生产。(二)重构传受连接,渠道即产品“渠道”一般是指消费者获得某种产品或服务所必需的“桥梁”或“通道”[3]。说起传播渠道,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报纸、广播、电视。以往的传播渠道多是信息的承载者,是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途径,掌握渠道就是掌握传播资源。随着媒介技术的升级发展,出现了互联网这一渠道,与前者相比,它又不能单单称作渠道,而是整合了新媒体渠道的集合体。或者说是互联网解放了新媒体渠道。有了互联网之后,“传者本位”的传播结构被打破,传受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化,连接不再是单线式,而是朝向复杂化发展。与传统的传播渠道不同,新媒体渠道的核心是使消费者可以进行消费或获得服务。如今,在渠道平等的时代,内容垄断、渠道垄断早已不复存在,手机、Pad、电脑等设备无一例外地可以作为渠道,成为受众了解信息的通道。与此同时,用户在主动选择使用此类产品时获得“用户满足”。由于这类设备本身也属于消费产品,渠道与产品的界限逐渐趋于模糊化,使得渠道具备了消费属性和产品属性。因此,传媒人在生产内容产品的时候,必须考虑渠道因素,贯彻渠道即产品的理念,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闻产品。(三)创作权利下放,受众即用户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报纸延伸了人们的视觉能力,广播延伸了人们的听觉能力,电视延伸了人们的“视觉+听觉”综合能力。新媒体就是要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并在此基础上满足其需求。新闻产品是新媒体时代传媒业战略升级的承载者,也是传媒与受众之间建立新型关系的载体[4]。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受众的个性化思维,除了专业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之外,普通用户也拥有创作权。人们不再处于狭小的空间,周遭环境变成一个“地球村”。用户的感知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可以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了解、发布、讨论任何内容。专业化媒体的新闻敏锐度、信息快捷性甚至略低于用户,传受关系发生巨大的改变。在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互动下,受众不再扮演读者、听众、观众的单一身份,而成为媒体产品的体验者即用户。这一理念必然影响着新闻产品的设计、生产与传播过程,对传媒人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树立产品营销意识,凸显新闻产品价值

无论什么产品,想要在市场中长存,必须具备可以吸引用户的特有价值,尤其是以文字为主的内容型产品。因此,在新闻产品生产中,传媒人要在培养产品营销意识的同时,强化新闻产品的导向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升新闻产品的服务价值和营销价值,实现新闻产品的价值增值。(一)以身份转向为契机,强化新闻导向价值依托于互联网所出现的“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记者编辑”身份转变的标志。在传统的内容生产中,传媒内部各部门组织架构清晰,以记者、编辑为核心,以设计部门、技术部门为支撑完成内容编排设计。在生产过程中,各部门较为分散,以“职能”为界限来安排任务,无法进行统一化生产。显然,这已经不适应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互联网所催生的社会化媒体和传播平台为用户带来了巨大的主导性,用户感受成为新闻内容创作必须考虑的因素,掌握“用户心理”成为新闻产品生产的圭臬。当然,在产品经理和记者编辑身份转换的时候,一定要强化新闻产品的导向价值。产品营销经理和记者编辑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为用户解决问题,后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强化导向意识。记者编辑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及品位,但当新闻载体和受众体验都发生变化时,好的内容不等于好的产品。一个合格的记者、编辑一定是懂得受众的人,但当新闻作品趋于产品化发展时,媒体人要做的就是从“懂得”变为“贴合”,通过贴合用户,将“揭露问题”变为“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舆论引导者兼新闻产品营销经理。(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增加产品服务价值传媒人在产品思维的培养中,首先要学会用户洞察,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新闻产品的制作。要使用户在新闻内容中得到满足,有必要将内容以产品的形式发布。传媒人不仅要对以往的信息进行采集、审核、创作及分发,还需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