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费用要多少 http://pf.39.net/bdfyy/bdfhl/191221/7704831.html来源丨青年记者(ID:qnjzbj
作者丨魏然张春晓赵君
原标题丨抓取新闻点叠加的新闻
作品:《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出处:新民晚报,年2月12日
主持人:王学文(大众日报*教新闻采编中心主任)
讨论者:魏然、张春晓、赵君(大众日报*教新闻采编中心记者)
王学文:这是一篇有“嚼头”的作品:新闻点叠加,每个“点”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创造性、创新性;表达上点面结合,立意上充满问题意识,让读者越嚼越有味,回味不已。一篇短消息,具有如此丰厚的信息,让人感叹作者建立在脚力之上的“幸运”和脑力。 张春晓:消息虽短,以小见大,同样可以厚重。在这篇不足千字的消息内,作者以一个典型人物故事反映了分级诊疗、力量下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等大主题。在故事叙事中,穿插整体面上情况,“到年,上海有望达到每万居民拥有4名全科医生”,点面结合,张力十足。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在层层递进中引人思考。文章后两段,点出了从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的孙晓明的选择动因,以及背后的问题意识:现阶段全科医生靠培养还不够,需要专家入驻社区坐诊及带教。于是,他作出示范,从*策制定者变成践行者。并且探讨了老百姓最期待的服务模式:“全科+专科”。这些内容,让作品更加血肉饱满、意蕴丰厚。
反差出好新闻:善用逆向思维
魏然:代表性人物映射时代变化。好的消息作品,要有独特的新闻视角。本文找到孙晓明这个代表性人物,可谓找到了新闻的最佳视角。这个人物身上有两个“新闻眼”。一是“从*策制定者变成践行者”——他曾是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逐渐形成在上海全面推进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的一整套想法,并作出示范——这一身份转变,本身就带有新闻性。二是“国内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这样的人在社区开设工作室,探索推进全科医学,更有说服力。可以说,本文最大的新闻就在于标题——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从标题到行文,都围绕这一典型人物的身份变化展开。通过身份变化,展现上海医改的实践探索和时代意义。人物身上的新闻性,确保了这一新闻事件的成功。张春晓:读完这篇作品,立马联想起十一假期看完的《万千宠爱在一独》一书,在这本由本报高级记者孙巍老师撰写的作品集中,收录了一篇刊发于年的仅有二百字的消息,标题是《农民建筑队进城挑战》,讲的是潍坊市六栋大楼建设实行投标承包,六个中标的全是乡村施工单位。虽然相隔34年,这两篇作品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善用逆向思维,在反差中抓取独家发现的事实。新鲜相对于陈旧,显著相对于平常,新闻价值的大小,通常是由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反差性表现出来的。新闻贵新,是由其自身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在当前信息爆炸、新闻却又同质化的时代,如何练就一双独家发现的眼睛?通过反差性来加强新闻性是一个重要途径。在医疗卫生系统,医疗专家退休后返聘、下沉基层执业等新闻并不鲜见,但是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主任孙晓明,一位医疗行*部门管理人员,还是国内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卸任后转岗去做社区家庭医生,事件本身充满强烈的反差和冲击。这一事实来源于记者下基层采访获得的一手消息。国家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强基层,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改革,相信摆在此文作者眼前的改革举措和改革成效众多,作者用这一极具反差的事实出人意料地发声,打了一场新闻胜仗,这也是新闻敏感的一场胜仗。
“反差”出新闻,关键还是要走出去、深下去
赵君:孙晓明的多重身份,强化了稿件的典型意义,可以说,稿件写他,是找对了人。文内先从转岗后的故事写起,又将孙晓明的专业背景、研究主张、尝试探索铺于其后,不仅使人物更立体,也更加深了读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特别是全科医学的理解,呈现了这一改革探索的意义。魏然: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好的消息作品,首先要有过硬的核心新闻要素。新闻从业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