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qsnbdf/作者简介:
程从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成都市*协书画院摄影师、摄影之都特聘教师(主要从事数码后期调图的教学培训)。
序言
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一年,这是我爱好摄影的第五十个年头。五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说长它不足一个人生,说短它不会有第二个。摄影不是我的专业,但,是我一生的爱好。半个世纪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一路走来,与影相伴。虽然,这条路走得有些艰辛坎坷,但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愉悦。无数的“第一次”,见证了我与摄影的那些点点滴滴,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也留下了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
第一次接触照相机
这个终身爱好,是来自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上世纪年,正值文革期间,我哥一朋友爱好摄影,买了一个海鸥折叠式照相机;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贵重的东西,为了安全,他不敢把它放在集体宿舍,于是就把照相机寄放在我父母家;我当时正处于中学时代,喜欢动脑动手,当看见它后非常好奇,就想了解学习。于是他就简单教我如何使用相机,同时也把相机借给我使用。就是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爱上了摄影,同时也与摄影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第一次使用照相机拍照
年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普通家庭都在为温饱忙碌,爱好摄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相当于和奢侈在划等号。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学习就更加困难。当时一元多钱一个的胶卷都买不起,我就动员同学们5分1角的凑钱买胶卷,然后大家出去照相。记得第一次使用的相机是海鸥,胶卷是。一个胶卷可以拍摄12张(6cm×6cm)或者16张(6cm×4.5cm),为了多拍,提高胶卷的利用率,6cm×4.5cm是我首选,同时在安装胶卷和卷片时首尾还得特别注意,希望尽可能地多卷出一张。该相机的参数设定是非常困难的,光圈、快门、对焦、卷片都只有靠手动,非常不好控制,曝光组合只得参考胶卷盒上的参考值。每当拍摄完一个胶卷后,就迫不及待的到照相馆冲洗胶卷,几天后取出胶卷看效果,然后再决定冲印照片,之后又得等上几天才能看到最后的照片,整个过程中的迫切心情是难以言表。(下图采用的自拍方式拍摄)
第一次使用自制的曝光箱冲印照片
每当拍完一个胶卷后,最迫切的想尽快看到照片的效果。但是在相馆冲印胶卷和洗印照片太花时间,有时要等上一两周,并且费用高,洗印6cm×6cm照片需要6分钱一张。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自己准备了木板、灯头、以及自己磨的毛玻璃等材料,制作了曝光印相盒,这样就可以自己洗印照片了。当时的相纸(24cm×30cm)约2角多钱一张,可以印6cm×6cm的照片20张,显影粉和定影粉都是1角多钱一小袋,每次洗印都要用各一袋。这样一来洗印照片的成本就大大的降低了。后来看书上介绍定影粉的主要成分是大苏打,于是在化工店买大苏打,3角钱买一斤,一斤能用10次,这样洗印的费用就更低了,印一张6×6可以节约到1分多钱一张。
冲印照片需要暗室,当时家庭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老房子四面漏光,吃住都在一间房,根本办不到。为了解决暗室问题,发动同学,群策群力,终于有位同学站了出来,主动承担这个任务。他家有两间屋,砖墙结构,基本不漏光。最关键是家里就他一人,大人都在“五七干校”,这样的条件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几位同学分工合作,用被子把窗户封上,平时家里的脸盆、菜盘、筷子都排上用场,分别装上药水(显影液、定影液),我负责曝光,其他同学负责显影、停显、定影,当影像冲洗出来后,大家欢呼雀跃,那高兴劲不用提了。
我的摄影“老师”
那些年,爱好摄影也是件非常艰辛的事,当时我是多么渴望能得到高人的帮助和指导,但在那个物资和精神匮乏的年代,想找个老师何其难!没有摄友,没有摄影组织,更没有摄影培训学校或机构,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摸索自学,从书中寻求知识。但当时的书店里没有任何摄影书籍,有关摄影的刊物也就只有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单月刊,0.35元一本,中国摄影是双月刊,1.20元一本,这在当时所有的刊物中都算贵的了,毕竟多数页面都是彩印的嘛。没法,只有拼命地攒钱才买得起(70年代的中国摄影现在都还保留着),虽然该刊物不是完整系统的学习资料,但也是我获取摄影知识的唯一方式。除此之外,采用偷经学艺的方式也是不得而已。我哥的好朋友是西昌文化馆的摄影师,也是成都人,每当他回到成都我就要去他那里取经学习。他的相机(海鸥4A)也经常被我借用,但好景不长,这位优秀的摄影师因患癌症早年离世,让我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兄长;记得年,同学的父亲在一个省级事业单位搞摄影工作,我便经常跑到他单位防空洞(临时暗房)看他冲印照片,从现在看来当时的条件还是非常有限,但这个毕竟是与摄影相关的工作,实在让我羡慕啊!不管怎样,无论是书本,还是没有拜过师的兄长、同学的父亲,他们都是我的好老师!
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胶片照相机
自从爱好摄影后,一直梦想做一项与摄影相关的工作,一来可以满足自己的爱好,二来也不会为设备耗材发愁。但事与愿违,到退休都没有干上与摄影有关工作,引为憾事,这大概就是我的命。在此期间,没有相机的我就只能在亲朋好友那里到处借到处抓,在这个过程中也使用过不同的相机,对它也有了多方位的了解,虽然很不方便,也算坚持了过来,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知识。那时,我随时随地都在想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相机,做梦都在想。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与人们对物资的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是:老百姓追求的是“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后来又增加了一个“咔嚓”,这个咔嚓就是照相机。这几大件是老百姓追求的目标,但也是非常不容易买到的,当时要凭票、工资卷、外汇卷购买。我人生中的第一个照相机,还是年春节通过朋友在成都人民商场开后门买的,国产名牌海鸥4B相机,多元,这是我几个月的工资哦,也是我当时购置摄影器材最大的一次投入。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相机,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虽然后面添置的器材投入远远超过了它,但在我的心目中它是我最重的一次投入,我非常喜欢它,爱护它。虽然近30年不用它了,但我还是把它保护得完好如初(包括包装盒、说明书、发票、保修单),它是我摄影道路上的见证者。
第一次自制放大机
有了自己的相机后,就免除了东抓西借的不便,想用就用,自己的东西自己作主;剩下的就是拼命攒钱买胶卷买相纸,自己冲洗胶卷,洗印照片采用曝光箱直接印相,曝光箱印相就是底片有多大照片就印多大。没有放大的功能(6cm×6cm、6cm×4.5cm画幅太小),印放局部更是受限,要满足印相放大只有使用放大机,但这个东西太专业,使用的人太少太少,有些单位有暗房有放大机,但也不太好借。买一台放大机要几百元,囊中羞涩想都不敢想。于是,自己又开始琢磨制作放大机,从设计到制图,从材料的选用到加工,一手一脚都是自己做的;最后自己花钱买了镜头(20多元钱)和凸透镜(5元多钱),这样一个放大机就做成了,虽然与商店卖的有一些区别,但功能都一样,我非常喜欢,并视若“宝贝”。有了这个放大机后,让我的暗房水平又进了一大步,之后很多照片都出自于这个简易的放大机,我一直用到买不到黑白相纸时才结束它的使命;后来几经搬迁我都舍不得扔,至今还保留着,它也是我摄影之路的见证物。
第一台数码照相机
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彩胶时代,由于自身能力原因,不能进行彩色冲印,不能随心所欲地实现后期制作,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这段时期我的摄影之路跌入一种低谷状态。
本世纪初数码影像的出现,给摄影带来了一次革命,同时给我的摄影之路注入一剂强心针,数码影像的高效便捷、使用成本低、强大的后期制作,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我,于是就下决心买了自己第一台数码相机。该相机是万像素的索尼P93A,三倍变焦的一体机,功能还不错,有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手动(M),还是能够满足当时的需求,是原来的胶片机无法比拟的。对此,我还是非常满意,有一种一次投入终身享受的惬意感觉。
数码影像的学习之路
从胶片过渡到数码,在前期上感受到数码的高效便捷,同时全新的后期制作则是摆在自己面前的拦路虎,当时许多玩胶片的摄影人由于不会电脑都被挡在了数码之外,他们畏惧数码,抵触数码,成为了新旧交替的牺牲品。那时,我也是个电脑盲,用不来电脑,上不来网,打不来字,数码摄影不会电脑操作咋办?是上还是下,上有困难,下就意味着放弃,被时代淘汰。痛定思痛,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后,决定在我的摄影之路再来一次革命,迎着困难上,不懂就学,不会就练,下定决心学习电脑。家人们都是我的老师,学拼音,学打字,学上网,学习后期软件的使用,经过一段时期的刻苦努力,电脑的使用基本能够掌握,后期软件也能够最简单的操作,也算是迈过了数码摄影的一道坎。为了加强学习交流,在女儿的帮助下,第一次学习上摄影网站,通过摄影论坛发图,让我感受到摄影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这是胶片时代望尘莫及的。但学习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像十月怀胎,并非一帆风顺;要真正掌握它必须付出更多艰辛,在学习数码摄影的前几年我也有过矛盾、迷茫、徘徊、反复,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最终还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发扬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不断进取,最终掌握了数码影像的基本知识和数码后期调图技能,使我的摄影之路又迈了一大步。
第一台数码单反照相机
我对器材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能用就行,物尽其用。第一台数码一体机(小数码)一晃就用了好几年,虽然它给我带来了很多愉悦,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它的像素偏低,画质不高等缺点和不足也就显现出来。为了提高摄影水平,我就不得不考虑对器材进行更新换代,于是在年才有了我第一台数码单反(尼康D80),随着器材的升级,我的摄影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第一次融入本地摄影团体
摄影多年由于采用的自学方式,与业内交流基本无缘,也未加入过任何摄影组织,所以摄影水平的提升受到很大的制约。进入数码时代后,经常上摄影网欣赏名师名家的作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在论坛发表自己的作品与摄友交流,寻找自己的差距,这对摄影学习带来了很大便利。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慢慢感悟到:摄影,需要环境,需要氛围,需要从线上走到线下。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在年就慢慢地融入了本地比较活跃的一个摄影机构——成都摄影之都。在摄影之都,我不仅参与了摄友的线上线下交流,也积极参加机构组织的摄影采风活动,其良好的摄影环境和学习氛围,对提高自己的摄影技能起到了助力作用。
第一次组织大型摄影活动
自从年进入成都摄影之都以来,由于积极地参与摄影交流和摄影采风活动,自己的摄影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被摄影之都选为新闻纪实版的版主,从摄影的参与者转变为摄影的组织者。在摄影之都任版主期间,我组织过很多次摄影采风活动,其中最大型最有意义的活动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根据摄影之都的安排,组织了年“5.12”地震两周年的大型活动。在活动之前,我曾两次到“5.12”地震重灾区彭州通济镇和天生桥村,对活动相关的工作与当地*府进行了衔接安排,活动定于年5月8日在通济镇天生桥村,活动内容为“百名摄影家走进震区百户家庭大型摄影公益活动”。摄影之都作为活动的组织机构,活动共召集了多名摄影人,走进天生桥村百户家庭进行采访,义务为村民拍摄大合影,并为每个家庭照相以及打印照片。该活动同时也受到各级*府的重视,彭州市和通济镇都安排领导参加天生桥村的活动;成都市摄影家协会、彭州市摄协也积极参与;电视台和媒体也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整个活动安排周密,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并获得很好的反响。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摄影人也可以肩负社会责任与担当。
第一次参与摄影教学培训
本世纪初,爱好摄影的人越来越多,对学习摄影知识、提高摄影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大。摄影之都依靠专业、人才、品牌等优势,充分利用摄影之都这个网络平台,通过组织教学来满足大家的愿望。年摄影之都首期摄影实战基础培训班开班,我也受聘参与摄影培训的教学工作,主要承担摄影实战辅导工作,也就是把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战课手把手、面对面进行教学。我利用自己在摄影上长时期积累的经验,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述及耐心的示范,让学员们尽快地理解掌握了摄影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得到大家的认可。通过参与教学培训让我体会到: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这于人于己都是件好事。因此,摄影培训是我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
摄影进入数码时代,后期调图必不可少,摄影人迫切需要掌握后期调图方法。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年摄影之都开办了首期数码调图实战培训班,反响很好。年由摄影之都安排,我受命担任第二期调图班的班主任,承担对该班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授课老师的教学、对学员进行辅导等工作,由于自己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我的班主任这个工作,从第二期一直干到第二十期,也是摄影之都做班主任任期最长的一位老师。
第一次上台讲课
在摄影之都开办摄影培训之时,培训机构负责人曾邀请我上课,但我考虑到摄影与授课有很大的区别,摄影是做好自己,授课是需要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授课是门艺术,也是一件严肃的事,鉴于对培训机构和学员负责的态度,我没有接受授课任务,而是尽自己所长承担了授课之外的其它工作,参与了摄影辅导和班级管理。
虽然在摄影之都参与教学已经多年,但真正地走上讲台第一次授课还是在年。当时由于其它原因出现数码后期班授课老师的短缺,机构急需招聘老师,鉴于后期班老师不仅需要摄影水平高,而且后期调图也要强,最关键是还要能讲,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无障碍地传授给大家,应该说对后期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在培训机构短时间内不好解决老师问题的情况下,我经过认真考虑后,正式向摄影之都毛遂自荐提出承担该工作,并说明自己的优势和具备的基本条件:自己在后期培训班长期担任班主任,对授课老师讲解和学员们的需求都非常清楚,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鉴于此,摄影之都同意了我的想法,并作出了授课的安排。年2月,我在摄影之都正式走上了授课的讲台,通过认真的教案准备,利用自己的经验,加强与学员们的交流沟通,根据学员们的自身基础和需求,随时调整授课的方式方法,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深受学员们的好评,同时也得到教学机构的认可。从此之后,我的摄影教学培训也逐步走进了地区摄影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老年大学等,反响还不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我做人的理念,也算是自己为全民摄影做出一点贡献。
第一次向报社投稿
爱好摄影多年,想都没敢想过向报社投稿,感觉这是摄影记者和专业摄影师的事,似乎与自己遥不可及。凡是都有第一次,记得那是年10月,当时在都江堰采风时发现离堆公园一树桩酷似鹿头,将它拍下后,回来后想把它介绍给更多人,那时要想分享的媒介就只有报纸,我就壮起胆子给《成都日报》摄影部打了个电话,编辑了解情况后叫我把照片带到报社去。第二天我将照片带到报社,当时的摄影部主任、成都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学成老师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看了我的照片,还提了些建议以及投稿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