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东评奖新规同一作者参评作品不超过5件, [复制链接]

1#
来源丨记者编辑圈(ID:jzbjq1)作者

刘景义日前,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印发《关于开展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奖评选工作的通知》。记者编辑圈发现,其附件《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奖评选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同一主创人员的参评作品总数做出了明确限制。《办法》规定:同一主创人员的参评作品不得超过5件,各单位推荐和从业者自荐作品数量不得超过以上参评指标限制。推荐超额的,主办单位将按指标数量从《参评作品目录》中取排序在前的作品参评,其它作品一律不参评。《办法》还规定:广播电视机构副厅级以上领导原则上不列入参评作品(含自荐作品)的主创人员名单,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正、副职领导列入参评作品(含自荐作品)主创人员的作品原则上不得超过3件(含3件),且须向评选委员会提交详细的主创说明;事实依据不充分的,主办单位将直接撤销所有作品参评资格。《办法》对同一主创人员的获奖作品总数也做出了明确限制。同一主创人员一、二等作品获奖数不得超过2件,获奖作品总数不得超过3件。笔者为广东省广播电视局这一评奖新规叫好,给点一个大大的赞!广播电视节目参评署名的乱象由来已久,这在全国省市县广播电视台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虽然近年来评奖机构采取了主创人员签署诚信参评承诺书、评前公示、评后公示等一系列防范监督措施,但不当署名现象仍然存在。有的人并不是节目的主创人员,只是节目的次要创作人员,却要求在所有参与的参评节目中署名,如播音员、主持人、制作等。有的人没有参与节目创作或者没有做出多少贡献,却要求在参评节目中署名或者占据超出其贡献份额的靠前署名位置,如台领导、频道(部门)负责人、栏目负责人、人缘好的人等。还有的参评节目的作者,为了讨好领导、讨好他人,或者与其他参评节目的作者达成互惠挂名的协议,而主动邀请没有参与节目创作的人员署名。不严肃、不诚信的不当署名,是对评奖尊严的公然亵渎。这种浮躁功利的学术之风,与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背道而驰。这些情况的存在,败坏了学术风气,严重挫伤了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精品创作的积极性。我国著作权法将署名权定义为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署名权反映了作者的姓名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因此,就广播电视节目而言,署名权只能是作出了智力创造性贡献的创作者才有资格享有,其他人无权享有。广播电视节目署名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直接参与了节目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的创作工作,并做出了实质性的主要贡献;二是应为节目的脑力创作者,并是节目的直接责任者。这类人员属于主创人员,应列为作者。有的人虽然参与了部分工作,但其工作性质是次要的、辅助性的,这类人员属于次要创作人员,不应列为作者;有的人仅仅是收集资料,帮助联系,搬运设备,或者对节目创作进行了一般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并没有直接参与节目的创作,这类人员属于一般的相关人员,也不应列为作者。如浙江省广播影视奖明确规定:凡未直接参与节目创作的人员均不署名,台与部门领导没有参与主创、组织策划的不得挂名。湖南广播电视奖则特别说明:单位(频道)负责人如非节目主创人员,请勿名列其中。除了明确主创人员,没有直接参与节目创作的人员不得署名外,适当限制同一主创人员不能有过多参评节目署名也十分重要。多年来,广播电视节目参评乱署名、多挂名的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广播电视台甚至出现了同一作者在几十件参评节目中都有其大名的怪现象。可以肯定地说,这里边必然存在着挂名假作者的不良行为。毫无疑问,在挂名过程中,是权力、威望和影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署名权应保护作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两个面来看,都应该对同一主创人员参评节目署名的数量予以限制。这样做,有可能会对极个别作者造成一定的伤害,但却会极大地遏制多挂名现象的发生。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这是严肃新闻评奖,维护公平正义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乱署名、多挂名的现象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一些评奖活动和参评单位已经开始出台规定加以限制。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规定:原则上涉及同一主创人员的报送作品不宜过多。中国人口文化奖(广播电影电视类)明确规定,同一主创人员报送的作品不得超过2件。辽宁省广播电视大奖则规定:同一作者报送的作品不能超过3件。笔者在省地县广播电视工作30年,根据广播电视节目参评署名的实践看,笔者认为同一作者在同一次参评活动中报送的作品最多不超过3件为宜。-完-近期热点文章◆3个县级台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看看花落谁家◆《新京报》干报纸的只剩7个人了,其余都转型新媒体了!◆评职称非常实用!聊聊填报职称评审材料那些事◆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十组照片为什么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从市委常委到*报记者,53岁“弃官从文”,缅怀这位善“抓活鱼”的老记者!◆千万别看记者的手机,太可怕了!◆不会再有真正的地方媒体◆记者,记着人间值得◆看完这篇文章,全国市县媒体人集体陷入了沉思……◆新广告法禁用词案例集锦◆《成都晚报》死亡,媒体应该汲取哪些教训?◆她5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特别奖,1次长江韬奋奖,是怎么做到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