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那又爱又恨的故乡 [复制链接]

1#
看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故乡之所以是故乡南齐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闲聊中、饭桌上、出游时,常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家乡的话题,聊得深入一些的,要具体到哪个县市。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技术活,除非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精确到市县相对而言还要下一番工夫。

虽人在南方多年,可因为操一口带着乡音的普通话,难免被人问起仙乡何处。一般来说,一座北方县城,很难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问者听后的反应往往是噢噢几声,没了下文。为了尽可能擦亮家乡,我是下了一定工夫的。年之前,介绍家乡以相声演员牛群打头,很多人未必知道那儿是全国第一养牛大县,一听牛群则必称牛县长,还不忘关切地询问,他到你们那,你们那好起来了没。你是牛群治下的子民,他们不会轻易放过你,一定要从你口里掏些东西出来。随后,一堆人扎堆热议,这时我已经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牛群走后,关于家乡的介绍亦以曹操打头,在中国无论识字的不识字的,谁不知道曹操呢?我也曾说过华佗以期减少问者思维上的过度,但是人们还是对文学家更感性一些,虽然华佗的老家亳州有个全国知名的药材市场,若论知名度,还是曹操高一些。如果再问什么县,那已经是第二个话题了。虽然我没什么文化,可是这么一介绍,听者一琢磨就琢磨出一番意味来。

家属很不喜欢我这种解说,说你们安徽人问题大大的有。前几天你一个老乡一定要从25层楼往下跳,结果惊动了公安,出动了消防。电视相亲节目“相亲才会赢”也有你的老乡,见人家没三分钟就说出了“我爱你”……

在她看来,我和上述问题青年别无二致,当初她是着了我的道。其实故乡之所以是故乡,并不在于外界对它的评判,更重要的是无论你身在何处,总能记住它温暖美好的一面。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许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宿命般踏上的这条远离精神故乡的旅途,而故乡留给我们除了美好,更多的是担当。

年轻一代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绝非一般南方人所能体会。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在外打工的安徽人被人家称为“安徽佬”、“丐帮”。及成年,在开往东北的列车上,又听到外省市的人说“丐帮”的种种是非。特别有趣的是,旁边还有人应和补充,这么无聊的话题让他们聊得唾沫横飞,让我叹为观止。这么说吧,4年的时间,往来东北8趟。一路不停地听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说安徽人种种不好,所议话题五花八门,整理起来皆成文章。我们也只有听的份,谁让这些人得罪他们呢,好在自己没蹚这浑水。毕业后,人到南方,恪守诚信,低调做人,相信我们这些不被外人认同的地方,终将被时间一一无情地击碎,碾磨成细密的烟尘,随风飘散。

回望故乡,感觉就像读了一篇文章,四四方方的汉字既有让我佩服的地方,又有不让我认同的地方。其实,何止是对故乡,就是对待自己也是又爱又恨。

选自《穿过多少巷道才能回家》

上新:穿过多少巷道才能回家

版次:年1月第1版

作者:南齐(又名南齐饿*)

荐语:当时只觉是寻常

价格:25元

支付:扫码付款

取书:今日浦江报一楼广告部

 

[作者简介]南齐,安徽蒙城人,原名朱杰超,年生,供职新闻单位。年开始写作,所写文字发表在《散文诗》《佛山文艺》《新潮》《文汇报》《重庆日报》《扬子晚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太原晚报》《成都晚报》《现代生活报》等报刊。作品入选山东文艺出版社《大行如虹》《伯乐诗选》《麻辣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