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讨论纸媒生死其实是个伪命题。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大多数纸媒仍然可以安然无恙地混下去,甚至比其他许多行业的日子更好。
撰文
叶克飞
这段时间,《成都晚报》的退场是媒体人与前媒体人最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有人悲凉,有人怒其不争,也有人叫好。
近年来,纸媒倒闭数量不少,大量精英从业者选择离开,行业颓势十分明显。但以纸媒倒闭数量来判断纸媒的整体未来,起码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虽然“国情论”经常被人拿来滥用,但在纸媒前景上,国情确实可以拿来说说。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纸媒的日子并不算难过。从中国范围来看,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也别太落后),纸媒的日子往往比相对发达地区好过。从纸媒类型来看,机关报日子又明显比都市报等子报好过。这是为什么?
首先,纸媒在网络时代遭遇巨大冲击是事实。赖以生存的广告断崖式下滑,甚至某些重点行业从原先的广告额半壁江山直接砸到零投放(如某些地区的地产和汽车)。纸媒在时效性上的天然劣势也被放大,逐渐失去了新一代读者。
在这个过程中,越是高度市场化的媒体生态,受到的冲击就越大。这之中当然有不可描述的原因,但这里只说经济原因——正因为它们依赖市场,市场不行,广告少,发行量下降,日子当然就难过。
经济和资讯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原本就是报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即使市场化程度远不及欧美,但在国内也首屈一指。但这些地方偏偏也是人们对网络化接受度更高的地方,纸媒面对的困难当然也更大。至于一向自负盈亏的都市报,此时的抗压能力不及机关报,也是必然。
那么,为什么欠发达地区的报纸反而日子相对好过呢?一来跟当地社会生态有关,大家对新事物接受相对较慢,看报习惯仍然保留,但更重要的是跟当地的*经生态有关。
在中国,报纸所承担的任务很多,当地*府越重视,报纸掌握的资源也就越多。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力不足,但*府掌控力度却大,即“大*府小市场”。甚至有些地方的报纸从无自负盈亏的概念,一直是*府财*养着。广告下滑与否,其实根本没有影响。前几年,某内陆省份地级市的报社领导介绍“先进经验”,其实一点也不先进,反而特别老土,方法无非是搞大型展会与评选,如“XX企业评选”之类。这类活动由*府出面牵头,广告投放自然不会少,无非是让企业买*府的帐。但这种“先进经验”,放在市场化程度高的珠三角地区,早在十几年前就已行不通。
换言之,守旧和经济欠发达,反倒成了这些地方报纸的优势。某些欠发达地区的纸媒,近年来甚至还可以沾观念落后的光,凭借着*府助力、行*干预,实现一定增长,成为“逆势上扬”的典型,也使得许多人得以继续“混在当下”。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纸媒由于先天原因,从未走向真正的市场化,也因此错过了无数发展良机。而在纸媒转型中衍生出的“纸媒办新媒体”,同样受限于纸媒影响力的下降,以及纸媒市场化程度的低下,存在着先天不足。它们既没有*务号的资源,也没有企业号和个人号的灵活,时常陷入“两头不到岸”的尴尬。但反过来说,这种严重束缚纸媒创造力的体制,其实恰恰也保护了纸媒能活下去。
所以,在中国讨论纸媒生死其实是个伪命题。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大多数纸媒仍然可以安然无恙地混下去,甚至比其他许多行业的日子更好。
当然,对于个体来说,是否将这个行业列入人生长远规划的选择,是另一回事。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往期推荐
为何中国企业不是“狼性”就是“狗性”,偏不把人当人看?长寿之乡都是骗人的?为什么上海才是中国最长寿城市?低头族没有社交?明明是智能手机帮你躲过无效社交!叶克飞
不赞白不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