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川渝两地如何协同发力?
释放文旅新动能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助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川渝两地如何协同发力?
又有哪些重要抓手?
下一步具体举措是什么?
10月15日,重庆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主论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高峰论坛暨第三届T12中国西部文旅产业发展峰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行,来自川渝两地的专家学者、文旅企业代表、行业主管部门代表齐聚一堂,聚智、聚力、聚资成渝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
该论坛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悦来投资集团、重庆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主办,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府发展研究中心)文史研究所、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旅发中心、重庆新闻旅游集团、T12中国西部旅游媒体联盟承办。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要做到“五同”推进“三唱”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文化圈、生态圈、旅游圈、恋爱圈、亲情圈、友谊圈,是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共生之地、融合之地。打造世界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要做到‘五同’、推进‘三唱’、坚持‘三变’。”论坛上,四川省委省*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委书记、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后强发表主题演讲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委书记李后强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李后强说,巴蜀历史具有同源性、文明具有互补性、旅游具有直通性、经济具有叠加性,要进一步做大区域旅游市场、做强区域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质,奏响巴山蜀水文旅融合发展“交响乐”,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首先,要做到巴蜀“五同”,即画好“同心圆”,通过顶层设计,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定位为准则,建立巴蜀文旅共同体;做大“同类项”,把相似的产业和景区携手整合,实现利益共享、共同提高;共建“同盟*”,建立市场共同体,在招商引资、土地开发、人才流转、产品推销、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共举巴蜀旗、共打巴蜀牌;优化“同位素”,在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拓展两个市场、做大两个极核;强调“同义词”,同谱一个调、同唱一首歌、同演一场剧,努力谋求共同语汇。
其次,要坚持巴蜀“三唱”。推进成渝文旅要素大合唱,把科技、人才、资本、秩序、标准、基础设施等要素有机整合,激活存量,做大增量,共同融合;着力构建土地要素、金融要素、人才要素、大数据服务等平台,将文旅项目建设用地纳入成渝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等。
推进成渝文旅业态大合唱,全面深入推进成渝都市休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娱乐旅游、森林康养旅游、医美度假旅游、工业科技旅游、研学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红色教育旅游等多种业态。
推进成渝文旅区域大合唱,发挥重庆和成都双城旅游目的地的带动功能,沿岷江、嘉陵江、沱江、长江,突破行*辖区分割,以地理优势或资源特质,构建带状、环状自由通达的旅游闭环等。
最后,还要坚持思维“三变”,文旅大合唱要坚持“觉变”思维,满足游人追求视觉变化、听觉变化、味觉变化、感觉变化、触觉变化的需求;坚持“维变”思维,“维变”就是维度的变化,把内容IP的维度、文创产品的维度、场境服务的维度、市场价值提升的维度进行捆绑打包,让旅游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坚持“聚变”思维,“聚变”就是极核聚合能量释放,巴山与蜀水的结合、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四川与重庆的结合,就是“氢弹的聚变”,将释放巨大能量,产生1+12的增值效应。
精耕三条精品路线
重塑三重关系高质量发展乡村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不能是空中楼阁,需要整体的规划、线路的连接、产品的共建共享等。想把该走廊建设成世界级文旅大乐园,串点成线的线路必不可少。”论坛主题演讲后,举行了圆桌论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艾莲分享了她的观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艾莲
在她看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精耕三条精品线路大有可为。首先是关于三国文化的旅游线路,其中传统的南、北线,涵盖德阳、绵阳、乐山、广元、汉中、彭水、忠县、万州、奉节等;最近新挖掘的东线,涵盖成都、乐山、宜宾、泸州、重庆、恩施、宜昌等,沿途文旅资源丰富,可挖掘提炼的东西很多,可以组合出一系列的长中短相结合的线路。
其次是川渝古盐道,沿途古镇、碑刻、会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众多,考古价值、旅游价值、开发价值非常高,川渝两地完全可以共建共享这一*金廊道。
最后是三线建设留下的大量工业遗址线路,内容同样非常丰富,大有文章可做,打造好后将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支撑。
重庆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王立新
圆桌论坛上,与会的重庆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王立新也分享了观点。她称,乡村是文旅融合发展中十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