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报设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怀化市推进精准扶贫巡礼之一好生态变成摇钱 [复制链接]

1#

怀化市推进精准扶贫巡礼之一:好生态变成“摇钱树”


朱跃*张长江谌孙存


初冬的五溪大地,苍山如翠,绿水长流。来到怀化市扶贫办,一组数据令人振奋:截至目前,该市已发展绿色生态扶贫产业面积228万亩,产值达180多万元,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


怀化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近年来,怀化市积极探索脱贫致富和生态发展的有机融合。市委书记彭国甫说:“保护和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让老百姓过上绿色富饶的幸福生活。”


因地制宜谋生态经济


怀化境内山多地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现实,曾使这里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据了解,目前,怀化市有13个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片区县,1237个贫困村,贫困人口高达75.23万人。


整体贫困、深度贫困、连片贫困是摆在怀化带头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破题?怀化的决策者认为,怀化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是生态经济,盘活用好这些绿色资源是破解精准脱贫难题的法宝。


为此,该市以山土田园为依托,以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为原则,认真落实精准扶贫措施,并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个产业示范基地、一户一个脱贫产业项目”思路强势推进。


于是,《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怀化市精准扶贫攻坚行动实施纲要(年)》等文件迅速出台,《怀化五省边区生态中心城市建设纲要(年)》已在编制,一幅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融合发展的美丽蓝图拉开序幕。


龙头带动促生态产业


前往麻阳苗族自治县采访,车过该县江口墟镇田家湾村时,县扶贫办主任向杰邀请我们去村里看看生态产业项目——黑木耳扶贫产业示范园。


走进示范园,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食用菌包,密密麻麻地依柱斜立,一朵朵小巧的菌朵破膜外长,一些村民正细心查看菌苞的出芽情况,每片菌田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个示范园是由湖南农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80万元建设的,共流转承包了村里土地60亩,栽种42万株食用木耳菌包,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等方式纷纷入股加入该示范园,在今年出售的第一批新鲜木耳中,贫困户平均收入达2000元,按年采收8次计算,年增收可达1.6万元。”村支部书记孙一禾介绍。公司总经理肖喜林告诉我们:“我们来这里发展,就是这里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我们,再过两年,我们的生态农业产值将超过250万元以上。”


近年来,怀化市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引导贫困村组、农户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水果、蔬菜、中药材、油茶、乡村旅游等生态产业。


同时,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生态产业把扶贫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紧紧联结起来。贫困户可用贷款、房产、林地、耕地入股分红以及在家门口的生态产业基地打工挣工资。


目前,该市已率先在100个市级扶贫村实施了“三个一”生态扶贫示范工程,全市13个重点生态产业项目覆盖240个贫困村、11208户、39679个贫困人口。


守住绿色卖“生态特产”


车在山路上蜿蜒穿行,两旁山峦起伏,成片橘林青*相间,扑面而来的是橘子的飘香,成熟的橘子像一个个金*的灯笼,在风中摇曳。


怀化活立木蓄积量居全省之首、林地面积为全省之最,森林覆盖率达70.8%。近年来,该市把生态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通过项目扶持、公司带动、贫困户参与,着力把生态产业打造成贫困群众的“摇钱树”。


同时,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加大*策扶持,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和推广普及力度,使生态扶贫产业快速发展。


如今,盛开在素有“鹤城西藏”之称的*岩管理处白马村山林间的格桑花,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成了村民们的“致富花”。“这儿的花海真美,如今看格桑花,可以不用去西藏了,我们家门口就有了!”前来看花的*先生高兴地说。


*岩管理处*委书记潘谋志介绍,他们从川藏引种格桑花300 亩,依托清新空气、美丽花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半个月已接待游客上千人次。据了解,白马村是贫困村,共有90户贫困户、333个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贫困户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一边在“度假村”打工,一边种植蔬菜出售。“以往无人问津的青菜、红薯、枞菌、蕨菜、农家酸菜,现在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仅此一项,每年可帮贫困户增收2000多元。”怀化市扶贫办负责人如是说。


“来地里采摘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小孩子非常喜欢!”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土乡皇都侗文化村猕猴桃园,我们遇到了怀化游客张*,他告诉我们,假期带孩子到这里摘猕猴桃,体验农家乐,呼吸清新空气,非常享受这个劳心费力的过程。


官庄茶是湖南的名优产品,但这次我们在沅陵县凉水井镇王家岭村却看到了另一种销售火爆的特产:一箱箱新鲜的土鸡蛋正在装车,从湘西自治州来的采购商罗义*说:“这里鸡蛋质量好,拉回去1公斤可以多卖1块钱。”合作社理事长王铁刚喜笑颜开地告诉我们:“现在的生态鸡蛋供不应求,客户都抢着要呢。”


过去养不活人的大山,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山。怀化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主动转变观念,积极挖掘生态产业潜力,守住了绿色,“卖”出了特色,更是把生态提升到发展的新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